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1-02 11:32:49| 人氣2,7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黃仁宇與大歷史史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曾經在幾年前,聆聽過黃仁宇在中研院近史所的演講,滿頭白髮的老先生,在會中頻頻答客問,所有的問題,都在質疑他的「大歷史」(Macro-history)觀點。

要談大歷史,要先談黃仁宇的第一本著作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譯名為《萬曆十五年》,此書一出版,即引起史學界廣泛的注意,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對1587年即明神宗萬曆十五年那一年發生事件的一些描述。他以敘事體為主的方式,像在說故事,沒有歷史訓練的一般讀者,甚至可以當成一本小說來閱讀。明代的一些人物,如明神宗、張居正、李贄、申時行等人,透過他的故事,來逐步呈現人物的性格,令讀者感到栩栩如生。

有趣的是英文的書名,1587年真的沒有任何意義嗎?歷史是連續的、不可割裂的觀念,1587年發生的事,有1587年之前作為背景,也產生了1587年之後的結果。黃仁宇的大歷史觀點,便是這樣的角度,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三大要素來對歷史進行思索,他以後的幾本書,如《中國大歷史》、《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等,也是以大歷史角度出發的作品。

以大歷史觀點立說,對史家而言,是不易的,而且也容易招致不夠周延的缺失。現在的歷史學家,分類很細,治政治史與社會史者,除精熟史事,還要懂政治學與社會學理論,治經濟史者要搞懂數量方法與微積分,因為分的細,史家善於作小問題的思索,卻大多不敢在大問題下置喙。要走跨領域(如跨朝代或跨中西)或大歷史的路,必須飽讀詩書,再旁及其他領域,根據估計,至少也要廿年苦讀鑽延,對現代人而言,是件太困難的工作。以黃仁宇而論,明實錄他就讀過好幾遍,廿四史的食貨志更是一讀再讀。再者,以大歷史角度觀察歷史,會忽略史事上的諸多細節與瑣碎的史料,所得的印象,在反覆檢證後,可能會是錯誤的觀點。黃仁宇的著作,也是如此。

此外,黃仁宇受到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影響很深,尤其是其對中國的看法與上層、下層結構的概念(黃仁宇將之引用在對蔣介石與毛澤東的評價上,他認為蔣介石建立了上層結構,卻沒有顧及下層,也缺乏上下層的溝通管道。毛澤東則是創造新的下層結構。他也用在傳統中國上,他認為中國上面是文官集團,下面則是缺乏組織的農民,上下層的溝通只依賴科舉制度)。因為如此方法論的影響,黃仁宇作出中國沒有資本主義的結論,他認為明末商業的發達,僅是一種現象。使人質疑的是,黃仁宇談了太多中國歷史發展的限制,卻忽略談歷史發展的可能性,好像中國過去歷史是一個靜態的社會。(這句話,Schwartz也說過費正清)

儘管黃仁宇的其他著作,史學界褒貶不一,但非歷史領域的讀者,有很多卻相當欣賞黃仁宇的敘事方式。大歷史的洪流中,或者有太多細節與片段被忽略,被模糊化了,但相對的,走出象牙塔,以通俗文字,不通俗的觀點傳揚歷史,發抒史論,難道不是史學工作者應該遵循的方向嗎?

台長: 小巢
人氣(2,7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