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8-14 11:39:49| 人氣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木屐踏響白米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永春路旁,有一家雜貨店,店老闆是潘宣妙先生。一輛砂石車從馬路上橫過,陰暗的屋內,潘老先生坐在矮凳上,身背對著門口。  

雜貨店低矮,馬路的高度在雜貨店腰際,我和同學先後伸腳踏入。同學的身材壯闊,遮掉了門外寬廣的天空。  

潘宣妙先生,77歲,在泰國出生,在中國廣東成長,年紀輕輕就被國民黨軍隊抓走。國民黨失勢後隨軍隊撤退台灣。

他的一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遷移或者漂流,像一隻遷移亂序的候鳥。亂序的風虎吼狂野。

在宜蘭縣的白米村陰暗的雜貨店裡。問他:「平時有沒到處走走看看?」他說:「還有什麼沒看過,不想再走了。」接著唸出,出自台灣空間和記憶交融的一串地理名詞,潘老先生所擁有的是一片複雜的地理拼圖,其中好幾塊,我的腦海裡怎麼也找不到。  

社區舉辦的長壽俱樂部,居民構圖的向陽步道,潘老先生是不去的,白米社區的這裡和那裡,潘老先生是不去的。語調固執,仍然背對著門口。陰暗的屋子裡,看不見日光燈。光在門外。潘老先生。光在門口外凝固成一張透明的紙牌。

位於白米社區的家,似乎是潘先生準備握在生命末端的最終站。  

雖然如此,他的朋友也都了解他的個性,一個兩個三個四個朋友,或者顧客陸續走進那張透明的紙牌,並和我們一起舉腳踏前,順道走進潘的時光隧道。

迷宮佈置成的時光隧道,到處埋伏壕溝,炸彈。戰爭。胃袋,三天三夜,一粒白米一滴水都沒有。年輕的潘穿著軍裝。汗垢。揮灑出自身的回憶,找不到出口。

永春路即將要拓寬成一條18米的濁水溪?現在的它仍然是涓涓細流,時常漂流其上的是來自米廠石灰廠和油庫的砂石車運油車。車大了,車多了路就變的迷你,以至於連這裡的人們都失去悠閒的身影,走路隨時都得注意車子。車子車子。社區的一位助理說:「曾經有一位教授站在這條馬路上,觀看陸上行駛過的車輛數。根據他主觀目測的結果是:每5秒鐘就有一輛大型車奔馳而過。」

路旁的一隻圓形標牌上有數字40。顯示限速40。

潘老先生說:「路開拓的越大,砂石車開的更快,這樣才更容易肇事。」永春路即將要拓寬成一條18米的濁水溪? 

關於這個交通問題,討論了許久,但事情仍然有如一團陳舊的毛線球。  

永春路旁的居民。他們應該怎麼面對這件影響整個白米社區的工程?  

潘老先生的斜對面鄰居。盧火木鄰長說:「我隔壁90歲的厝邊因為這件事擔心到吃不下飯睡不著。他本來還能自己洗衣服的現在都得靠洗衣機幫他忙了。」  

與民國誕生同步進行,沒見過面的90歲老者動手搓洗自己的衣服,他的屋子就要被拆除,屋子裡的生活將永遠封閉。  

變化是時間的常態。虛無茂密的竄出時間的另一邊。天秤的兩邊,一下子平衡一下子失去平衡。  

永春路的近鄰每一家將獲得20萬左右的政府補助。  

鄰長說:「要徵收就全部徵收嘛。若是只徵收不完整的屋地,屋主還必須重新整屋這讓屋主很困擾。」  

在工廠製作杯座鐵圈的收藏家說:「道路拓寬問題其實討論蠻久的了。限於補助金限制的考量,政府若是只要徵收部分屋地很可能就只徵收部分用地。必要的時候,應該會採取強制徵收。」  

民間古物收藏家說:「社區和產業之間永遠存在著對立。」產業指的主要是石灰廠石米廠和油庫等工業。  

「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機會,沒有就業機會白米村的人只得離村。而產業的發展將導致環境污染。」  

「15年前。陳定南當縣長時來白米社區開會,車子就停在石灰工廠旁,一兩個小時過後,陳定南伸手往車玻璃上一抹,手上染了一層灰,於是下令石灰工廠解決自身製造的空氣污染,並派人人監視工廠作業,一有污染的狀況,就罰錢懲戒。」  

收藏家先生搬來這裡有20年,有兩個女兒,都還在大學讀書,一個還是美術系的。  

「和15年前相比,污染問題真的改善蠻多的。」  

來白米社區第二天了,大型車從身旁經過時總會刮起一陣薄霧般的塵埃。路旁是泥色的小河,遠處是大型工廠。工廠的外形是鐵片鐵架和鐵管的組合物。古早時候從山上往下望,人家說這地是裝白米的甕。   

近年社區在發展木屐產業。  

年歲70,生了6個兒女,仍然在工廠工作,喜歡植花,曾經是童養媳的阿婆說:「日據時代生活很苦。」  

她的阿爸也會做木屐。日據時代日本法令禁止當地人砍樹做木屐,為了生活,只好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偷砍樹來維持生計。阿婆的阿爸就真的在半夜時上山砍樹。如今,阿爸留給她的木屐都給蟲蛀掉了。木屐的身影只有阿婆的眼睛知道。  

問阿婆對社區有何高見,阿婆說:「社區的活動空間太小,人多了就不方便。」  

「那個時候也有一座木屐館,後來,開木屐館的師傅移到羅東去,館也就關了。」  

位在白米客棧旁,有一座木屐館,幾百幾千隻木屐都趴在這裡。木屐上面住了好多形狀和顏色。圖樣的主人的眼神和手勢也跟著留在館子裡。眼神裡的血液大概是兩千年前。西施穿木屐「ㄎ一ㄎㄡㄎ一ㄎㄡ」那幾年。阿婆說,駐館師傅陳信雄就是在舊木屐館拜師學藝的。當年他才14歲,一學就要3年4個月。  

陳師傅的媳婦來自基隆,有兩個小孩,一個即將屆滿18歲,一個才2歲。18歲的兒子會在假日時到木屐館練習木屐製作,2歲的兒子在磁磚上走阿走,鄰居說他像是個女孩子。  

午餐過後的下午,我們一群同學穿著木屐在安靜的街巷裡「ㄎ一ㄎ一ㄎㄡㄎㄡ」屋子裡睡午覺的也許都被我們敲醒了  

我問喜好文學和藝術的收藏家,如果朋友來白米玩,你要送他什麼?他說:  「響板。我自己做的,我的朋友很高興ㄡ。」  

「木屐產業主要的消費者以觀光客為主。」  

雖然白米對外以木屐村出名,但木屐平時似乎不是白米居民的腳下物,從社區活動中心穿木屐出門後,似乎都是這裡的住民在看我們穿木屐,不然就是在木屐館的牆上看木屐,怪也。  

社區舉辦的木屐舞和同心協力屐競賽活動,也許在媒體上打響了知名度,有助於觀光事業,但號稱木屐村的當地居民平時卻不穿木屐,我想木屐村只能算是生產木屐的地方,而非使用木屐的地方。  

「目前社區急需解決的問題應該是停車場問題。3輛客運同時進來白米社區,就沒有停放空間了。」
 


四梯阿振輸入時間台北金青時期020319-020519

台長: ㄚ振
人氣(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