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2-03 15:00:00| 人氣5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儒家世界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同世界




A 問答題 : 孔子的老師是誰

Q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老子)為老師。郯子等人,他們的賢德及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在學術、技藝方面各有專長,不過如此罷了。





大同是中國的古代思想,指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徵即為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差異,沒有戰爭。這種狀態稱為「世界大同」,此種世界又稱「大同世界」。


 

儘管大同思想為中國思想,但一些宗教,西方的烏托邦和現代的共產主義及地球村等這些概念思想也與大同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大同這一概念如今又加入了全球的政治、經濟、科技及文化融合的思想。另外也強調了「平等機會」的重要性,如人皆生而平等等。

 

「天下為公」是孫中山重要政治理念之一。

大同概念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章(通常簡稱「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康有為曾借孔子之名撰寫了《大同書》。

 

孫中山經常以此為其政治理念: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 中華民國國歌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 中華民國國旗歌

毛澤東將來自西方的共產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與中國古典平均主義和戰時平均主義相結合,在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後,毛澤東曾公開說:「《大同書》所寫就是我們共產主義者要建立的理想社會。」

 

 



讖緯神學與今文經學尤其是齊地方士化儒生關係很深。讖緯神化劉姓皇權,奉孔子為宗教主,將儒 學發展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而成為東漢官方意識形態。光武帝劉秀進一步使儒教國教化,對東漢郊廟祭祀體系(本文稱為國家祭祀)包括封禪、明 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響,封建時代的國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體系化,郊祀祭天成為證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統性和神聖性必須舉行的儀式。讖緯 神學對東漢及以後國家祭祀的確立意義重大。緯書是上古讖緯思想學說的輯錄,並非出於某一作者。讖緯出於神學,讖是方士化儒家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於經學而言、即以神學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由於先秦天命神權、天然感應觀念的流行,出現許多祥瑞災異、神化帝王和河圖洛書、占星望氣等等說法。其中也涉及炎、黃的傳說,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樂律、農學、醫藥以及原始社會狀況等零散資料,經過去偽存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其中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無所不包,荒誕而精彩,和受佛教影響的道教經書相比,儒家讖緯神學有著純粹的華夏遠古神話與宗教色彩,體現了古人宏大的宇宙觀。《文心雕龍•正緯》篇贊曰∶榮河溫洛,是孕圖緯。神寶藏用,理隱文貴。世曆二漢,朱紫騰沸。芟夷譎詭,采其雕蔚。
緯書
緯書是相對於儒家的經書而言,漢代的緯書也稱讖緯、緯候、圖緯、圖讖等,此學被稱為內學。
過去認為讖、緯是不一樣的,比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附錄《易緯》下說:案儒者多稱讖緯,其實讖自讖,緯自緯,非一類也。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凶。《史記•秦本紀》稱盧生奏《録圖書》之語,是其始也。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史記•自序》引《易》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漢書•蓋寬饒傳》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為《易緯》之文是也。所以,有人就為它們分類,把《七經緯》稱為緯,把《河圖》、《洛書》、《論語讖》以及一些預言之書稱為讖。但是,根據古籍傳、注所引的情況看,《春秋緯》也可以稱《春秋讖》,《孝經緯》也可稱《孝經讖》,《論語讖》也可以稱《論語緯》,可見漢代讖緯根本就不分家,或單稱讖,或單稱緯,或合稱讖緯,本無所分別,不得強分之。
緯書裏僅有少部分內容是與經義有關聯的,大部分都與經義無關。一部分是記錄或編造一些古代帝王、聖人的符瑞故事,以說明聖人感天而生的道理,裏面也夾雜著一些歷史記載、神話傳說。一部分是預言、占驗的內容,如《易緯》是講卦氣占驗的,《春秋潛潭巴》、《河圖帝覽嬉》等是專門講天文占驗的,裏面包含了大量古代天文曆法的內容,這樣的書最多。一部分如《河圖括地象》、《河圖絳象》等則是專言地理的,裏面有不少古代地理資料和古人對地理的認識。
緯書,書名。漢代的方士和儒生依託今文經義宣揚符籙、瑞應、占驗之書,有的與經義在離合之間,有的則全無關係。因相對於經書,故稱為緯書。參七緯條。
書名。一名《集緯》,十二卷。清•殷元正輯,陸明睿增訂。是一部輯錄讖緯之書的輯佚著作。上海圖書館藏有該書抄本。
種類
緯書包含種類主要有:
1、《尚書中候》,十八篇。這是緯書中產生比較早、造得品質比較高的緯書,所以影響也較大。它原不屬於七經緯之列,所以漢代把它和其他緯書並稱的緯候,候就是指該書。參尚書中候條。
2、七經緯,即《易緯》、《尚書緯》、《詩緯》、《禮緯》、《春秋緯》、《樂緯》、《孝經緯》的統稱,篇目極多。參看七緯條和緯書集成條。
3、《論語讖》,在漢代,《論語》和《孝經》本不屬於經類,而屬於傳記類,地位低於五經,所以不列入經典。但是它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儒家的書籍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也為它造了緯書,因為它不是經,所以不能稱緯,而稱讖(《孝經緯》本來也稱《孝經讖》)。共有八篇,分別是《論語比考讖》、《論語撰考讖》、《論語摘輔象》、《論語摘衰聖》(一名《論語摘衰聖承進讖》)、《論語素王受命讖》、《論語崇爵讖》、《論語糾滑讖》、《論語陰嬉讖》,分為八卷,見阮孝緒《七錄》;到了唐代分為十卷,見《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宋均注。
4、河圖緯、洛書緯,古書稱引一般只稱《河圖》、《洛書》,如《河圖稽耀鉤》、《洛書靈准聽》等。漢代人認為古代的河圖、洛書是一種有圖、有文的圖書,如《春秋緯說題辭》說: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漢代的觀念是河圖、洛書和《易經》、《尚書》有很密切的關係,因此這十五篇被視為經,那麼它也可以有緯,於是衍生出很多篇目。其中《河圖》的篇目很多,《緯書集成》中所輯得的篇目有40多種;而《洛書》的篇目則較少,只有14種(其中《孔子河洛讖》一種當屬於雜讖書,不當列入《洛書》內)。參緯書集成條。
5、雜讖書,如《隋書•經籍志》中記載的《孔老讖》、《老子河洛讖》、《孔子明王鏡》、《尹公讖》、《劉向讖》、《嵩山道士歌》等。嚴格地說這些書不能算作緯,因為它無經可比附,但因漢人讖緯不分家,所以也可以視為緯書類。
緯書的興衰
讖緯西漢末已經流行,王莽尤其好圖讖,他曾經召集大批通天文圖讖的人記說廷中,這是讖緯之書的一次大的結集,大部分讖緯之書都是這是開始編訂的。
  漢光武帝劉秀就是靠圖讖興起,他得了天下即位之後,尤其崇信讖緯,並利用讖緯來決定一些紛爭和猶豫不決的事。但是也有些人自己造作圖讖來和他對抗,如公孫述據蜀與劉秀對立,就曾自造讖語來同劉秀鬥爭。為此,劉秀于中元元年(56年)宣佈圖讖於天下,就是把圖讖書的定本公諸於世,同時下令不許再私造和妄改圖讖,犯禁者死。由於他的提倡,東漢時期讖緯之學大興,凡是博學的人都必須通曉讖緯之學,讖緯被尊為秘經,號為內學,具有神學正宗的權威性,甚至用圖讖來正《五經》,故讖緯之學如日中天,盛極一時。
  漢代以後,圖讖卻成了歷代野心家、陰謀家利用來篡奪政權、改朝換代的工具。如魏代漢就造讖緯語說代漢者當途高,當途高就是古代宮殿的兩觀,名叫象魏,象徵魏當代漢而興。此後宋劉裕代晉、南齊蕭道成代宋、粱蕭衍代齊等等,都利用圖讖來矇騙世人。正因為圖讖成為竊國篡權的工具,所以在他們奪權正位之後,都深知其中的弊病,他玩弄過的花招,別人也會玩弄,為了防止再有人搞這一套,故自漢代以後,歷代就嚴禁圖讖。如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九年(485年)就下詔,認為圖讖既非經國之典,徒為妖邪所憑。自今圖讖、秘緯及名為《孔子閉房記》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論。(《魏書•高祖紀上》)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時也利用了圖讖,可他在政權稍稍穩固後,立刻下令禁圖讖,不許私家;到了隋煬帝的時候,更派使者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複其學。秘府之內,亦多散亡。(《隋書•經籍志》)唐朝也禁止私家圖讖,並懸為禁令,著於法律。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曾經大規模查抄讖緯之書,把查到的書都燒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下詔禁讖和天文占驗的書,民間天象器物、讖候禁書,並納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宋史•真宗紀》)元世祖在至元十年(1273年)和二十一年(1284)年先後下令禁讖。
  由於歷代的禁毀,到了明代除了還有《易緯》八種被收入《永樂大典》倖存之外(也有殘缺和佚失),其他的讖緯之書基本上佚失殆盡,讖緯之學也基本成為了絕學。直到清代的學者因為推崇漢學,對讖緯又開始重視,對緯書做了大量輯佚工作,使得後人能從中窺得崖略。
殷元正《緯書》
《緯書》,一名《集緯》,清•殷元正輯,陸明睿增訂。殷元正生平不詳,據任道鎔《緯攟》序雲,殷氏字立卿,名元正,華亭老布衣,其書凡十二卷,舊惟寫本,兵燹後不可複得。陸明睿字文玉,號無聞生、若璿,與殷氏同裏。從他們引述《淵鑒類函》、《佩文韻府》及朱彝尊《經義考》來看,該書纂成時間的上限不早於康熙後期。此書未曾刊行,今國內唯有上海圖書館藏觀我生齋抄本,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的平江蘇氏抄本(未見)。根據任道鎔所言,此書當有十二卷,然觀我生齋抄本不分卷,而且所輯內容均少於所列篇目,當有殘缺。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讖緯叢書《緯書集成》,即根據上海圖書館藏抄本影印。
讖緯
        讖緯,是一種災異符命、禨祥推驗之說,屬於天命思想之範疇。讖,詭為隱語,以預決吉凶;緯,為經之支流,衍及旁義。讖有讖語,緯有緯書,雖非一類,卻相為表裏。讖因立言於前,有徵於後,所以為智者所貴;緯因衍及陰陽家之義,雜有術數之言,並穿鑿附會,以神其說,且彌傳彌失,方士又益以妖妄之詞,逐與讖合而為一,而成為讖緯。
        一、讖緯之起源:讖緯初起時,知者不多。一說認為起於西漢末年,如後漢書張衡傳謂:「劉向父子領校祕書,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至於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則知圖讖成於哀平之際也。」一說認為始於秦始皇時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六所言:「史記奏本紀,稱盧生奏錄圖書之語,是其始也。」上述二說各有所據,惟讖緯既屬天命思想,則其起源恐在殷商時代,或者更早。尚書泰誓有言曰:「白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烏。」即是讖緯之體裁,而甲骨文中之卜告、卜田漁、卜征伐、卜年、卜風雨等之卜辭,係卜占推驗之文,雖不能說其為讖緯,但謂為讖緯說之發軔,當無不可。故讖緯是發軔於殷商,漸起於秦,而盛行於漢。
         二、讖緯之內容:讖緯是按陰陽五行生勝之理,以推驗人事之禍福,其說之內容因人因事而異。
        (一)讖書:有稱內學,多係預言性質。舉秦、漢時代之讖以明之:1.「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人主時,為徵引,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其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史記秦本紀盧生奏始皇語)。秦始皇原頗信之,有洩其居所者,盡殺之。後因求奇藥不得,認為此係訞言,致坑諸生四百六十餘人於咸陽。2.白石丹書:「安漢公莽為皇帝。」(漢書王莽傳)。西漢末,安漢公王莽逼漢帝遜位,終為皇帝,改國號新。3.讖記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後漢書光武帝紀)。劉秀終滅莽,中興漢室而為天子。
        (二)緯書:有稱祕經,為學者偽託經義,以言陰陽災異之理。有易緯、詩緯、書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緯等七經緯。舉西漢、東漢之緯書以明之:1.「石柳皆陰類,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嶽,王者易姓告代之處。今大石自立,僵柳復起,非人力所為,此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枯社木復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興者也」(漢書眭弘傳)。西漢眭弘善推陰陽災異之變,據此放言漢帝當遜位,而退自封百里,終為霍光所惡,視其以妖言惑眾,大逆不道而伏誅。2.「有白氣從西方天苑趨左足,入玉井,數日乃滅。…凡金氣為變,發在秋節。…宜豫宣告諸郡,使敬授人時,輕徭役,薄賦斂,勿妄繕起,堅倉獄,備守衛,四選賢能,以鎮撫之。金精之變,責歸上司。…引白氣之異,於西郊責躬朮愆,謝咎皇天,消滅妖氣。蓋以火勝金,轉禍為福也」(後漢書郎顗傳)。郎顗為東漢安、順帝時人,能望氣占侯吉凶,常賣卜自奉,惟因與孫禮結怨,終為禮所殺。
        讖緯之盛行,肇因於過分重視天命思想,我國著名之古代帝王如秦始皇、西漢武帝、東漢光武帝等均信奉甚篤,以致讖緯說在秦漢時大行其道。讖書較緯書虛妄,其熒惑民志,悖理傷教,史冊披陳甚多,且常為有心之人所創造和利用。
讖緯神學與今文經學尤其是齊地方士化儒生關係很深。讖緯神化劉姓皇權,奉孔子為宗教主,將儒 學發展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而成為東漢官方意識形態。光武帝劉秀進一步使儒教國教化,對東漢郊廟祭祀體系(本文稱為國家祭祀)包括封禪、明 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響,封建時代的國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體系化,郊祀祭天成為證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統性和神聖性必須舉行的儀式。讖緯 神學對東漢及以後國家祭祀的確立意義重大。緯書是上古讖緯思想學說的輯錄,並非出於某一作者。讖緯出於神學,讖是方士化儒家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於經學而言、即以神學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由於先秦天命神權、天然感應觀念的流行,出現許多祥瑞災異、神化帝王和河圖洛書、占星望氣等等說法。其中也涉及炎、黃的傳說,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樂律、農學、醫藥以及原始社會狀況等零散資料,經過去偽存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其中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無所不包,荒誕而精彩,和受佛教影響的道教經書相比,儒家讖緯神學有著純粹的華夏遠古神話與宗教色彩,體現了古人宏大的宇宙觀。《文心雕龍•正緯》篇贊曰∶榮河溫洛,是孕圖緯。神寶藏用,理隱文貴。世曆二漢,朱紫騰沸。芟夷譎詭,采其雕蔚。

緯書
緯書是相對於儒家的經書而言,漢代的緯書也稱讖緯、緯候、圖緯、圖讖等,此學被稱為內學。過去認為讖、緯是不一樣的,比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附錄《易緯》下說:案儒者多稱讖緯,其實讖自讖,緯自緯,非一類也。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凶。《史記•秦本紀》稱盧生奏《録圖書》之語,是其始也。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史記•自序》引《易》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漢書•蓋寬饒傳》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為《易緯》之文是也。所以,有人就為它們分類,把《七經緯》稱為緯,把《河圖》、《洛書》、《論語讖》以及一些預言之書稱為讖。但是,根據古籍傳、注所引的情況看,《春秋緯》也可以稱《春秋讖》,《孝經緯》也可稱《孝經讖》,《論語讖》也可以稱《論語緯》,可見漢代讖緯根本就不分家,或單稱讖,或單稱緯,或合稱讖緯,本無所分別,不得強分之。緯書裏僅有少部分內容是與經義有關聯的,大部分都與經義無關。一部分是記錄或編造一些古代帝王、聖人的符瑞故事,以說明聖人感天而生的道理,裏面也夾雜著一些歷史記載、神話傳說。一部分是預言、占驗的內容,如《易緯》是講卦氣占驗的,《春秋潛潭巴》、《河圖帝覽嬉》等是專門講天文占驗的,裏面包含了大量古代天文曆法的內容,這樣的書最多。一部分如《河圖括地象》、《河圖絳象》等則是專言地理的,裏面有不少古代地理資料和古人對地理的認識。緯書,書名。漢代的方士和儒生依託今文經義宣揚符籙、瑞應、占驗之書,有的與經義在離合之間,有的則全無關係。因相對於經書,故稱為緯書。參七緯條。書名。一名《集緯》,十二卷。清•殷元正輯,陸明睿增訂。是一部輯錄讖緯之書的輯佚著作。上海圖書館藏有該書抄本。種類緯書包含種類主要有:1、《尚書中候》,十八篇。這是緯書中產生比較早、造得品質比較高的緯書,所以影響也較大。它原不屬於七經緯之列,所以漢代把它和其他緯書並稱的緯候,候就是指該書。參尚書中候條。2、七經緯,即《易緯》、《尚書緯》、《詩緯》、《禮緯》、《春秋緯》、《樂緯》、《孝經緯》的統稱,篇目極多。參看七緯條和緯書集成條。3、《論語讖》,在漢代,《論語》和《孝經》本不屬於經類,而屬於傳記類,地位低於五經,所以不列入經典。但是它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儒家的書籍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也為它造了緯書,因為它不是經,所以不能稱緯,而稱讖(《孝經緯》本來也稱《孝經讖》)。共有八篇,分別是《論語比考讖》、《論語撰考讖》、《論語摘輔象》、《論語摘衰聖》(一名《論語摘衰聖承進讖》)、《論語素王受命讖》、《論語崇爵讖》、《論語糾滑讖》、《論語陰嬉讖》,分為八卷,見阮孝緒《七錄》;到了唐代分為十卷,見《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宋均注。4、河圖緯、洛書緯,古書稱引一般只稱《河圖》、《洛書》,如《河圖稽耀鉤》、《洛書靈准聽》等。漢代人認為古代的河圖、洛書是一種有圖、有文的圖書,如《春秋緯說題辭》說: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漢代的觀念是河圖、洛書和《易經》、《尚書》有很密切的關係,因此這十五篇被視為經,那麼它也可以有緯,於是衍生出很多篇目。其中《河圖》的篇目很多,《緯書集成》中所輯得的篇目有40多種;而《洛書》的篇目則較少,只有14種(其中《孔子河洛讖》一種當屬於雜讖書,不當列入《洛書》內)。參緯書集成條。5、雜讖書,如《隋書•經籍志》中記載的《孔老讖》、《老子河洛讖》、《孔子明王鏡》、《尹公讖》、《劉向讖》、《嵩山道士歌》等。嚴格地說這些書不能算作緯,因為它無經可比附,但因漢人讖緯不分家,所以也可以視為緯書類。緯書的興衰讖緯西漢末已經流行,王莽尤其好圖讖,他曾經召集大批通天文圖讖的人記說廷中,這是讖緯之書的一次大的結集,大部分讖緯之書都是這是開始編訂的。  漢光武帝劉秀就是靠圖讖興起,他得了天下即位之後,尤其崇信讖緯,並利用讖緯來決定一些紛爭和猶豫不決的事。但是也有些人自己造作圖讖來和他對抗,如公孫述據蜀與劉秀對立,就曾自造讖語來同劉秀鬥爭。為此,劉秀于中元元年(56年)宣佈圖讖於天下,就是把圖讖書的定本公諸於世,同時下令不許再私造和妄改圖讖,犯禁者死。由於他的提倡,東漢時期讖緯之學大興,凡是博學的人都必須通曉讖緯之學,讖緯被尊為秘經,號為內學,具有神學正宗的權威性,甚至用圖讖來正《五經》,故讖緯之學如日中天,盛極一時。  漢代以後,圖讖卻成了歷代野心家、陰謀家利用來篡奪政權、改朝換代的工具。如魏代漢就造讖緯語說代漢者當途高,當途高就是古代宮殿的兩觀,名叫象魏,象徵魏當代漢而興。此後宋劉裕代晉、南齊蕭道成代宋、粱蕭衍代齊等等,都利用圖讖來矇騙世人。正因為圖讖成為竊國篡權的工具,所以在他們奪權正位之後,都深知其中的弊病,他玩弄過的花招,別人也會玩弄,為了防止再有人搞這一套,故自漢代以後,歷代就嚴禁圖讖。如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九年(485年)就下詔,認為圖讖既非經國之典,徒為妖邪所憑。自今圖讖、秘緯及名為《孔子閉房記》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論。(《魏書•高祖紀上》)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時也利用了圖讖,可他在政權稍稍穩固後,立刻下令禁圖讖,不許私家;到了隋煬帝的時候,更派使者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複其學。秘府之內,亦多散亡。(《隋書•經籍志》)唐朝也禁止私家圖讖,並懸為禁令,著於法律。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曾經大規模查抄讖緯之書,把查到的書都燒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下詔禁讖和天文占驗的書,民間天象器物、讖候禁書,並納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宋史•真宗紀》)元世祖在至元十年(1273年)和二十一年(1284)年先後下令禁讖。  由於歷代的禁毀,到了明代除了還有《易緯》八種被收入《永樂大典》倖存之外(也有殘缺和佚失),其他的讖緯之書基本上佚失殆盡,讖緯之學也基本成為了絕學。直到清代的學者因為推崇漢學,對讖緯又開始重視,對緯書做了大量輯佚工作,使得後人能從中窺得崖略。殷元正《緯書》《緯書》,一名《集緯》,清•殷元正輯,陸明睿增訂。殷元正生平不詳,據任道鎔《緯攟》序雲,殷氏字立卿,名元正,華亭老布衣,其書凡十二卷,舊惟寫本,兵燹後不可複得。陸明睿字文玉,號無聞生、若璿,與殷氏同裏。從他們引述《淵鑒類函》、《佩文韻府》及朱彝尊《經義考》來看,該書纂成時間的上限不早於康熙後期。此書未曾刊行,今國內唯有上海圖書館藏觀我生齋抄本,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的平江蘇氏抄本(未見)。根據任道鎔所言,此書當有十二卷,然觀我生齋抄本不分卷,而且所輯內容均少於所列篇目,當有殘缺。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讖緯叢書《緯書集成》,即根據上海圖書館藏抄本影印。

讖緯
        讖緯,是一種災異符命、禨祥推驗之說,屬於天命思想之範疇。讖,詭為隱語,以預決吉凶;緯,為經之支流,衍及旁義。讖有讖語,緯有緯書,雖非一類,卻相為表裏。讖因立言於前,有徵於後,所以為智者所貴;緯因衍及陰陽家之義,雜有術數之言,並穿鑿附會,以神其說,且彌傳彌失,方士又益以妖妄之詞,逐與讖合而為一,而成為讖緯。
        一、讖緯之起源:讖緯初起時,知者不多。一說認為起於西漢末年,如後漢書張衡傳謂:「劉向父子領校祕書,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至於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則知圖讖成於哀平之際也。」一說認為始於秦始皇時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六所言:「史記奏本紀,稱盧生奏錄圖書之語,是其始也。」上述二說各有所據,惟讖緯既屬天命思想,則其起源恐在殷商時代,或者更早。尚書泰誓有言曰:「白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烏。」即是讖緯之體裁,而甲骨文中之卜告、卜田漁、卜征伐、卜年、卜風雨等之卜辭,係卜占推驗之文,雖不能說其為讖緯,但謂為讖緯說之發軔,當無不可。故讖緯是發軔於殷商,漸起於秦,而盛行於漢。
         二、讖緯之內容:讖緯是按陰陽五行生勝之理,以推驗人事之禍福,其說之內容因人因事而異。
        (一)讖書:有稱內學,多係預言性質。舉秦、漢時代之讖以明之:1.「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人主時,為徵引,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其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史記秦本紀盧生奏始皇語)。秦始皇原頗信之,有洩其居所者,盡殺之。後因求奇藥不得,認為此係訞言,致坑諸生四百六十餘人於咸陽。2.白石丹書:「安漢公莽為皇帝。」(漢書王莽傳)。西漢末,安漢公王莽逼漢帝遜位,終為皇帝,改國號新。3.讖記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後漢書光武帝紀)。劉秀終滅莽,中興漢室而為天子。
        (二)緯書:有稱祕經,為學者偽託經義,以言陰陽災異之理。有易緯、詩緯、書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緯等七經緯。舉西漢、東漢之緯書以明之:1.「石柳皆陰類,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嶽,王者易姓告代之處。今大石自立,僵柳復起,非人力所為,此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枯社木復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興者也」(漢書眭弘傳)。西漢眭弘善推陰陽災異之變,據此放言漢帝當遜位,而退自封百里,終為霍光所惡,視其以妖言惑眾,大逆不道而伏誅。2.「有白氣從西方天苑趨左足,入玉井,數日乃滅。…凡金氣為變,發在秋節。…宜豫宣告諸郡,使敬授人時,輕徭役,薄賦斂,勿妄繕起,堅倉獄,備守衛,四選賢能,以鎮撫之。金精之變,責歸上司。…引白氣之異,於西郊責躬朮愆,謝咎皇天,消滅妖氣。蓋以火勝金,轉禍為福也」(後漢書郎顗傳)。郎顗為東漢安、順帝時人,能望氣占侯吉凶,常賣卜自奉,惟因與孫禮結怨,終為禮所殺。
        讖緯之盛行,肇因於過分重視天命思想,我國著名之古代帝王如秦始皇、西漢武帝、東漢光武帝等均信奉甚篤,以致讖緯說在秦漢時大行其道。讖書較緯書虛妄,其熒惑民志,悖理傷教,史冊披陳甚多,且常為有心之人所創造和利用。






讖(現也稱籤)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後來民間發展在廟宇或道觀裹求神問蔔,漸漸地更加簡化為求籤。 《說文解字》: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雒所出書曰讖。 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後的人稱為「內學」,而原本的經典反被稱為「外學」。讖緯之學也就是對未來的一種政治預言。

 

 

漢朝是讖緯之學最興盛的時期,尤以西漢末年及東漢末年最盛。例如王莽稱帝就利用讖語製造輿論,製作了「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石碑。之後的漢光武帝也利用《赤伏符》即位。之後,在中元元年(56年)宣佈圖讖於天下,使之合法化。建初四年(79年),漢章帝還主持召開了一次全國經學討論會,即白虎觀會議,會議紀錄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論》,以法令形式將讖緯之學定形,和正統經書具有同等地位。

 

魏晉以後,隨著玄學的興起,對儒家傳統經學有了全新的解釋,於是宣揚宿命論的讖緯之書漸遭毀禁;至宋歐陽修〈論刪去九經正義中讖緯劄子〉後,讖緯學說更是式微,其書籍文獻多散失不傳。

 

緯書

玆據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輯《緯書集成》列出一些主要的緯書:

 

易緯乾鑿度、易緯乾坤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易緯通卦驗、易緯乾元序制記、易緯是類謀、易緯坤靈圖、易緯中孚傳、易緯天人應、易緯通統圖、易緯運期、易緯內傳、易緯萌氣樞、易緯內篇、易緯太初篇、易緯九戹讖、易緯禮觀書、易緯記、易緯紀表、易緯決象、易緯統通卦驗玄圖、易緯河圖數等易緯(其他書名不詳者)。

 

尚書

《尚書大傳》、尚書考靈曜、尚書帝命驗、尚書璿璣鈐、尚書刑德放、尚書運期授、尚書帝驗期、尚書洪範記、尚書中候(尚書中候握河紀、尚書中候我應、尚書中候考河命、尚書中候雒予命、尚書中候雒師謀、尚書中候摘雒戒、尚書中候儀明、尚書中候敕省圖、尚書中候稷起、尚書中候凖讖哲、尚書中候合符後、尚書中候運衡、尚書中候契握、尚書中候苗興、尚書中候赤雀命、尚書中候日角、尚書中候霸免、尚書中候顗期、尚書中候亶甫、尚書中候雜篇)等。

 

詩含神霧、詩推度災、詩泛歷樞等詩緯(其他書名不詳者)。

 

禮含文嘉、禮稽命徵、禮鬥威儀等禮緯(其他書名不詳者)。

 

樂動聲儀、樂稽耀嘉、樂葉圖徵等樂緯(其他書名不詳者)。

 

春秋

春秋演孔圖、春秋元命苞、春秋文曜鉤、春秋運鬥樞、春秋感精符、春秋合誠圖、春秋考異郵、春秋保乾圖、春秋漢含孳、春秋佐助期、春秋握誠圖、春秋潛潭巴、春秋說題辭、春秋命歷序、春秋內事、春秋錄圖、春秋錄運法、春秋孔錄法、春秋璿璣樞、春秋揆命篇、春秋河圖揆命篇、春秋玉版讖、春秋瑞應傳、春秋感應圖、春秋考靈曜、春秋聖洽符、春秋甄燿度、春秋緯、春秋圖等。

 

孝經

孝經援神契、孝經中契、孝經左契、孝經右契、孝經鉤命決、孝經內事、孝經內事圖、孝經河圖、孝經中黃讖、孝經威嬉拒、孝經古祕、孝經雌雄圖、孝經雌雄圖三光占、孝經章句、孝經緯等。

 

論語

論語比考、論語譔考、論語摘輔象、論語摘衰聖、論語素王受命讖、論語崇爵讖、論語糾滑讖、論語陰嬉讖、論語讖等。

 

河圖

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河圖挺佐輔、河圖稽耀鉤、河圖帝覽嬉、河圖握炬記、河圖玉版、龍魚河圖、河圖合古篇、河圖令占篇、河圖赤伏符、河圖闓苞受、河圖葉光紀、河圖龍文、河圖錄運法、河圖帝通紀、河圖真紀鉤、河圖龍帝紀、河圖龍表、河圖考鉤、河圖秘徵、河圖說徵、河圖說徵祥、河圖說徵示、河圖會昌符、河圖稽命徵、河圖揆命篇、河圖要元篇、河圖天靈、河圖提劉篇、河圖絳象、圖緯絳象、河圖著明、河圖皇持參、河圖帝視萌、河圖靈武帝篇、河圖玉英、河圖稽紀鉤、河圖考靈曜、河圖紀命符、河圖聖洽符、河圖表紀等。

 

洛書

洛書靈準聽、洛書甄曜度、洛書摘六辟、洛書寶號命、洛書說禾、洛書錄運法、洛書錄運期、孔子河洛讖、洛書雒罪級、洛書紀、洛圖三光占、洛書說徵示、洛書兵鈐勢、洛書鬥中圖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0%B6%E7%BA%AC

 




秘經:


 

易緯略義 易三義

 

「乾鑿度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為道苞籥,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光明四通,佼易立節。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厤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栗孳結。四瀆通情優游信絜。根著浮流。氣更相實。虛無感動清靜炤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變易也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和能消者息。必專者敗。君臣不變不能成朝紂行酷虐天地反。文王下呂九尾見。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妲己擅寵殷以之破。大任順季享國七百此其變易也。不易者也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萬物之寶至哉易一元以為元紀。易含三義皆元也天地合于一元易義于此為大。」易數一七九「乾鑿度曰:文王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也,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乾坤相並俱生,物有陰陽,因而重之,故六畫而成卦。」「卦者挂也挂萬物視而見之故三畫已上。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陽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故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謂之應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陽變八之六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故大衍之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此原七八九六之始一陰一陽之位說詳虞氏消息。」上下經「乾鑿度曰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咸恆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上經象陽故以乾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後否。損者陰用事澤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下經以法陰故以咸為始恆為次先損而後益。各順其類也。」六位「乾鑿度曰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變陽爻者制於天也。陰爻者制。於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上者順從。正形於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分於二。通於三。口於四。盛於五。終於上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故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隨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託吉,將衰則寄凶,陰陽不正皆為失位。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某繫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八卦用事「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於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畢矣。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序也,故南方為禮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於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陰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凡六位八卦之說具虞氏消息。」

 

易緯略義 易三義「乾鑿度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為道苞籥,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光明四通,佼易立節。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厤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栗孳結。四瀆通情優游信絜。根著浮流。氣更相實。虛無感動清靜炤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變易也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和能消者息。必專者敗。君臣不變不能成朝紂行酷虐天地反。文王下呂九尾見。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妲己擅寵殷以之破。大任順季享國七百此其變易也。不易者也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萬物之寶至哉易一元以為元紀。易含三義皆元也天地合于一元易義于此為大。」易數一七九「乾鑿度曰:文王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也。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上為天,濁重下為地,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乾坤相並俱生,物有陰陽,因而重之,故六畫而成卦。卦者挂也挂萬物視而見之故三畫已上。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陽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故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謂之應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陽變八之六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故大衍之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此原七八九六之始一陰一陽之位說詳虞氏消息。」上下經「乾鑿度曰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咸恆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上經象陽故以乾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後否。損者陰用事澤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下經以法陰故以咸為始恆為次先損而後益。各順其類也。」

六位「乾鑿度曰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變陽爻者制於天也。陰爻者制。於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上者順從。正形於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分於二。通於三。口於四。盛於五。終於上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故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隨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託吉,將衰則寄凶,陰陽不正皆為失位。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某繫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八卦用事「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於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畢矣。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序也,故南方為禮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於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陰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凡六位八卦之說具虞氏消息。」

 

 

 





中華民國 國歌  ㄥ韻

作詞:孫中山
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 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 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 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貫徹始終




天下為公  世界大同



國歌的詩詞寫得真好 哈貓特別取來文章分享

 

修行人要能有超越生死的精神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貫徹始終

 

考試會考....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A :天命是什麼? 三十是什麼? 四十是什麼? 五十是什麼?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由至誠而自然明白善道,這叫做天性。由明白善道而至於誠,這叫做人為的教化。誠則無不明白,無不明白道理也就做到誠了。

唯有至誠的人,才能盡自己的本性。能盡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能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人並立為三了。

 

老師  : 那三是立天地間 人立十方世界‧

本心本通 他心本通 萬物本通 眾生至善平等至誠至愛

 

 

A: 儒家靜坐無上心法:

 

Q: 孔子告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六字聖道心傳

 

《禮記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三家一同 身為家身為國身為天下大同

 

三家同源 一法通萬法盡通

 

六祖:「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希望如能悟到六祖這個道理了,然而一切本來本去都是屬自己的東西,並沒有絲毫所得來去 所以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孟子曰:「自求即得。」自求者,自求於吾心也。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為盡心之本,養性為盡性之本。

 

夫道,寂然無物、無形、無名、無體、無象,遠存於先天之上,近存於一心之內,廣被萬物而無或遺,中應萬事而無不當。故天下萬變萬化,要皆備於吾心,一心不動,肆應咸宜。

 

哈貓自問自疑自言自答:

 

 

 

A:佛家有明心見性?那儒家有什麼快速法門?

 

Q: 儒家有寫詩與樂 詩者意也知心也 耳聲聞通心也

 

  

 

 

哈貓呼嚕呼嚕..度咕一下...功課沒寫明天再寫呼...

 

















台長: 月光哈小貓
人氣(550)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