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05 21:38:44| 人氣2,9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重金招收外籍生 不等於學術國際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朱敬一轟四部會 欠缺產業觀
*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 2010/07/06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昨(5)日砲轟衛生署農委會國家通訊委員會(NCC)及文建會等多部會欠缺產業觀,不僅讓台灣的國際醫療落後星、泰,就連政府宣示多年的六大新興產業,迄今也未交出亮麗的成績單。

目前也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的朱敬一,昨天以「台灣產業前景」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上發表演講。他不改犀利本色,一上台就先緬懷當年「財經六院士」對國家大政的卓越貢獻,隨後即將砲口指向文建會、NCC等多部會及科技政委推動六大新興產業不力。

兩蔣時期,政府有孫運璿、李國鼎、俞國華等財經技術官僚處理決策外,還有多位無意仕途的財經學者協助政府籌劃財經改革大計,包括劉大中、蔣碩傑、費景漢、刁錦寰、鄒至莊、邢慕寰等。後者稱為財經六院士。

六大新興產業是馬政府上台以來,作為推升台灣經濟轉型的重要產業新政,有生技製藥、綠色能源、國際醫療、文化創意、精緻農業與觀光旅遊。朱敬一說,六大新興產業除觀光外,都與科技創新有關。

朱敬一表示,兩岸經濟協議(ECFA)洽簽後,台灣經濟開啟一個新年代,「台灣要善用左鄰板塊(中國),加乘小科技優勢,在中國試點、練兵,來壯大經濟實力,」可惜,很多部會現在都欠缺產業視野,使得「生意」做不大。

他引述「經濟學人」資料指出,台灣世界衛生排名全球第二,僅次瑞典,但國內大多數醫院一年國際醫療收入,不超過1%的總營收,顯示實力未發揮。2007年新加坡靠著接待外國病患,賺了12億美元,泰國去年同樣賺進12億美元。

朱敬一批評政府推動「醫療服務國際化」步調緩慢,「新加坡針對要入境動手術的外國病患,可在三小時內發給簽證,但中國病患要到台灣來,等簽證就要等半天,『動手術人命關天,那裡還等到組個旅遊團進來?』」他建議,台灣最好籌組國際醫療專區,針對外國病患特別提供服務。

他也分別點名文建會、NCC、農委會及科技政委,缺乏產業觀,「難道文化創意產業只能是林懷民、朱銘,不能像法國紅酒一樣,也在台灣創造烏龍茶文化?」

朱敬一說,當年財經六院士時代,亞洲鮮少有對手用心發展高科技,但今天,台灣六大新興產業,都可在亞洲找到強勁的競爭對手,他期待台灣能多複製「李國鼎經驗」,放手讓科技官僚規劃國家的產業發展。


重金招收外籍生 不等同學術國際化
* 陳文哲 2010/07/01

資源錯置的台灣獎學金 肥了他人瘦了自己

日前,國立政治大學發生一起「外籍男生酒醉,夜間闖入女生宿舍性騷擾」的風波,該名外籍生闖入女生宿舍後,撫摸並親吻一名熟睡中的女學生臉頰,嚇醒對方後,還以英文要女學生「放輕鬆」。然而,此事發生後,不但員警並未積極介入調查,最後校方也僅以「記過」了事,引起諸多政大學生和網路各界批評:「難道外籍學生犯法都沒關係?」

今年3月初,隨著學生檢舉,終於引起媒體關注,監委高鳳仙也主動前往政大調查校方處理過程有無不當。但除了這起個別風波以外,台灣各大學中,近年來學生間已暗暗有著一個「校方獨厚外籍生」的不滿聲浪,在此次風波後更加突出。

此次風波後,多名政治大學的學生就在網路上批評到:「很多外籍生來台灣也沒好好學中文,也不認真上課。」、「甚至,不少外籍白人學生,根本就都在宿舍飲酒作樂,不尊重其他室友,把來台灣唸書當遊戲。」而無法善加管制,使這樣的狀況越演越烈,背後其實有著一個「政策源頭」,也就是近年來由教育部帶頭,各大學不惜砸重金拚命招收外籍生的「大學國際化」政策。

獎助學金 天差地別

我國這10年來,為了推動「大學國際化」,積極投入心力想招收外籍生來台就學。除了給予大量招收外籍生的大學巨額補助、鼓勵英語授課外,這個政策中的關鍵是一個稱為「台灣獎學金」計畫。該計畫由教育部、外交部、經濟部、國科會共同編列預算,每年提供上千名的「外籍學生」來台灣就讀大學或研究所課程,給予每人每月30,000元的獎助學金。

官方資料顯示,該獎學金名額成長迅速。從2004年開辦起的一年555人,已增加到2009年的一年1,483人。根據估算,每年台灣政府花在「台灣獎學金」上的預算,高達6億元台幣以上。如果計算擴編的行政人員、宿舍床位等等,所花的經費更不只如此。

原本為了要推廣國際交流,投入經費或資源,或許本來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目前國家在對待本國學生身上,幾乎沒有投入任何的獎學金資源。合理推估,目前每名外籍生平均能從台灣政府取得的獎學金,恐怕是台灣籍學生的10倍以上。甚至,政府投入在「台灣獎學金」上的預算,已遠高於為台灣培養自身人才的「公費留學獎學金」。

除非家境清寒,否則台灣學生唸大學得靠家庭提供學費、生活費,或者得自行打工或辦理助學貸款,已是正常不過的求學寫照。目前台灣碩博士班的研究生儘管有機會擔任助理領取助學金,一個月多半也只有3,000元到8,000元不等,和外籍生不少人每個月都能無義務地領取2,5000元到30,000元的獎學金,可謂大相逕庭。甚至,目前政府推動的「大專生畢業至企業實習計畫」,更使大學畢業生起薪大幅下滑,不少人只能領取月薪22,000元,比起仍在求學的外籍生收入還少。

無怪乎,不少學生在網路上大聲抱怨:「怎麼可以只因為他是外國人,就可以享有這麼優渥的待遇來唸書!這不是太不公平了嗎?」

盲目國際化 加劇資源落差

然而,這樣資源分配不公的狀況,近來甚至有更加嚴重的傾向。從大約2000年開始,在政府主導的大學評鑑壓力下,「一間大學收有多少外籍生」,已成為評判一間大學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政府也以此決定預算補助的多寡。彷彿一間學校多了一些外籍生,不問學習狀況如何、也不問是否促成實質交流,就是促成了「大學國際化」,是一間好大學的象徵。

在這個趨勢下,舉例來說,為了提高大學評鑑的績效,近來台灣大學也通過了「台大外籍學生獎助學金」,提供部分台大外籍生每月有20,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獎助學金。或者不少學校特別為外籍生興建「國際學生宿舍」,卻不處理當前不少台灣學生宿舍床位不足,得自行多花費至校外租屋的問題。而除此之外,各大學更紛紛設立起「國際交流中心」,甚至設立等同於學務長、教務長層級的「國際長」職務。甚至,有大學還帶著「種族歧視」的眼鏡,希望多招收一些歐美國家的白人學生前來台灣,排斥中南美洲或其他有色裔的外籍生,或者各國的華裔學生。

究竟這樣不平等地投入資源,只為了追求有多一些外籍生的「大學國際化」,有多大的實際國際交流效果,值得懷疑。

一方面是,「大學國際化」不該化約為就只是「招收外籍生」。除了學生的國籍多元化外,如何強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鼓勵跨國合作,或增加台灣學生至他國當交換學生的機會…可能都相對有意義。另一方面,在台灣目前仍以中文教學環境為主,且學術市場上仍趨劣勢的今日,本來有意願至台灣透過中文求學的國際學生並非多數。儘管砸重金,也未必能吸引到真心有意向學的學生。

也因此,政大國際教育交流中心辦事員何芸婷在2007年接受媒體訪問時,也坦言:有時真的會憂心,來台的外國學生只為獎學金而來,而不為整體台灣的高教環境。

國際化 應以平等為前提

或許,回歸正軌的作法,是讓各種獎助學金的機會,開放給台灣學生與外籍學生一同競爭。例如說,在研究所的申請入學生,透過匿名審查過程,單純依據學生撰寫研究計畫的學術品質(中文或英文皆可),來決定是否要發給獎助學金,而絲毫不考慮其國籍背景。這樣方式招收進來的學生,有可能是台灣本地生或外籍生,但前提都是有著良好的學術水準,也不會有資源偏重特殊族群的問題。

儘管可能基於特殊的政策需求(如外交政策),政府會有意提供多一些資源給特定的國家學生(如邦交國學生),但這樣的資源比例也不應明顯違背資源分配平等的原則。至多,是考量其國家在教育活動上的弱勢處境,給予其學生競爭上些許加權。實際上,透過相對「公平競爭」的方式來分配獎助學金,也才能讓外籍學生和台灣學生站在相同的立基點下,彼此互相尊重而真誠交流,消除掉因為資源分配不公而來的不必要衝突。可以說,真正國際化的前提,必須要是平等的。

最重要的是,政府不應迷信「招收外籍生」等同於「學術國際化」。否則,很可能的狀況是如同一位政大學生的批評:「學校這幾年只是花一大堆錢去找了不少外籍生來念政大,但這些人不但很多不會中文,也沒有和台灣學生發生太多互動。說真的,還比較像就是學校花錢,請他們來學校當裝飾藝術,代表學校好像很國際化的樣子。」這些問題,值得推動大學國際化的人們,多加三思。


機場接機不能帶國旗?宜縣長林聰賢火大
* 聯合報╱記者吳淑君 2010/07/05

宜蘭縣長林聰賢今天在縣府記者時間,針對上個月底到機場接機,被航警制止揮舞國旗大為光火。

蘭陽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李靜慧說,6月29日當天由羅東高中畢業生組成的親善大使,準備台灣、阿根廷國旗和羅東高中校旗去接機,他們在第一航廈出關的地方彩排,揮舞三面旗子,航警就來阻止,並告戒不能揮舞國旗。

他們以為揮舞國旗會有危險,反問航警,「那不揮舞,豎著拉開旗子行不行?」航警說,「不行!」再問,「以後接機帶小國旗行嗎?」航警說,「航廈內就是不能看到國旗,但讓它垂下來,不要明顯讓看出是國旗,這樣是OK」。

林聰賢說,在自己國家的大門口不能揮舞國旗,真的是很大的遺憾,這些親善大使心裡的衝擊一定比大家想像的還大,如果各位到現場,就會覺得很奇怪,很不可思議,一個國家不能自由揮舞自己國旗,還談什麼國家尊嚴?


來台尋政治庇護 反遭嗆:現在兩岸關係這麼好,怎麼可能
* 中央社╱台北5日電 2010/07/05

「來台尋求政治庇護2年多,卻沒有辦法過正常人的生活」,從中國來台的蔡陸軍今天說,他因批評中國人權被關後輾轉來台,卻無法獲得居留權,也無法在台灣工作過正常生活。

蔡陸軍民國92年間,因為在網路撰文批評中國獨裁專制與倡導民主化,遭中國以顛覆政權罪判刑3年,服刑期滿後,96年7月底,以中國漁工身分來台,同年8月初透過台灣人權促進會向政府提出政治庇護,被接送到宜蘭靖廬。

後來蔡陸軍獲得移民署核發「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停留在台灣,迄今已經2年多,去年4月間向移民署提出居留申請,被以非法入境為由遭拒,向行政院訴願委員會提出訴願也被駁回,目前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出行政訴訟中。

蔡陸軍說,他來台2年多,雖然每月接受海基會新台幣2萬元的生活補貼,但是卻沒有辦法像正常人般工作,他希望能夠過正常的生活。

像蔡陸軍類似的案例共有8個,同樣也在中國因為批評非法選舉遭關9年,後來輾轉由泰國來到台灣的吳亞林也是其中一例,他說,自己來台3年,向海基會尋求協助擔保時,卻獲得「現在兩岸關係這麼好,怎麼可能幫你們擔保」的回應,讓他相當不滿。

民進黨籍立委田秋堇上午陪同蔡陸軍、吳亞林、邱依翎等人召開記者會,田秋堇呼籲,政府在與中國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也應同時關心中國大陸的人權問題,不要只想賺錢、不要人權。


中生來台怎放行 台灣關鍵的抉擇
* 張緁玲 2010/06/24

贊成派:不要怕競爭 反對派:後遺症難料

教育部應該嚴肅看待陸生來台的相關問題,畢竟招收中國學生來台就讀、採認中國學歷政策,涉及到政治與社會許多面向;同時,也應將「三限六不」入法,以維護台灣本地生的權益。

台灣應不應該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其實可能不是爭論焦點,重要是「開放的程度」如何?如果名額有限,適度的交流有其必要,但若大舉讓中國學生登台,勢必將衝擊台灣學生權益,在利弊之間如何衡酌,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台灣學生擔心的是門戶開得太大,已經緊縮的就業市場勢將更形慘烈。不過,也有許多大學力主開放,希藉此刺激台灣學生,兩派意見持續拉扯,台灣正面臨關鍵的抉擇。

陸生來台法案備受爭議,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強烈支持,幾已成為贊成派的代言人。李嗣涔站在開放立場,鼓勵學生的全球流動,提早適應全球化競爭市場。賴鼎銘認為,把學校打開,讓優秀學生進來,讓學生與學校從競爭中得到學習與成長,達到雙贏。

人才運用無國界

李嗣涔認為,教育不能閉鎖,開放才有活路,以免重蹈台灣早期汽車工業覆轍,因為政府過於保護,後來在全球化市場中被淘汰;反之電子產業,因為一開始就接受全球競爭的洗禮的現實,培養韌性,殺出一條血路。

他舉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為例,運用政策把世界優秀的人才引進、留下工作,創造強盛的國力。最近10年原本封閉的歐洲也逐漸跟進,放寬對外國學生的限制,顯見全球「取才」已經是大勢所趨。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則認為身為大學校長,有責任幫老師尋找優秀的學生。他說,台灣的大學生有很多創意,只是讀書動機跟態度已經一代不如一代,許多教授面對現在的大學生,不怕被問倒,就怕他們不想學。他觀察到來台灣短期交流的中國學生,比台灣學生還要主動積極,他認為把兩地學生放在一起,會對台灣學生的學習風氣有一定的激勵與促進作用。

招收中國學生,對台灣教育環境有哪些直接幫助?李嗣涔認為,陸生可以彌補台灣技職教育體系招生不足的問題,維持學校生存。以中國目前的產業發展環境來看,對於技職體系特別需要,而台灣因長期受限於考試制度與社會價值觀,「唯有讀書高」的刻板印象導致教育市場的失衡,讓許多優秀的技職院校面臨招生不足問題。他強調,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各種教育層次的學校與學生都能生存,不能只獨厚綜合大學。

中國每一年有1,000萬名高中畢業生,其中只有500萬人考得上大學,剩下的人沒有學校念;而考上的500萬人當中,又只有7,000人才能夠進入北大或清大就讀。中國人口多、競爭激烈,想「鯉魚躍龍門」及第功成光耀門楣,幾乎可遇不可求。台灣完整的教育制度與自由開放的學風,影響中國學生最多,也是吸引他們前來就讀的最大誘因。

賴鼎銘形容,他要找的目標,是在這500萬個落榜生當中,有某些科目表現別突出,且有興趣來台灣就讀的學生。他發現,許多陸生對台灣懷有憧憬,例如對台灣作家還有對娛樂文化的好奇。他們對台灣的想像,就是招生的最佳利器,過於保護,只會失去優勢。

今年來到世新大學當交換學生的中國生約有160名,這些來自延安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遼寧大學、煙台大學的學生,他們只讀1個學期,就得回到家鄉去。在學校,他們選修學分不受科系限制,跨系、跨院的現象很多,因此不會有一窩蜂的現象,也不會對特定的科系造成負擔,每一個單位分配到的陸生名額很有限,不會搶占本校學生的選修名額。

以世新大學為例,他們有一套「新鮮人守護神制度」作為這群中國學生的生活輔導跟管理辦法,由本校老師及學生擔任「守護神導師」,帶領一定名額的中國生,帶領他們認識學校、認識台灣。在本地生與陸生的交流活動中,雙方都獲益良多。

新聞系大三的劉又嘉,去年接了守護神助理的工作,她發現,中國學生很喜歡問有關台灣地理的問題,許多中國學生在跟著守護神導師和助理幾個月以後,會把他們「甩」掉,自己當起背包客,開始自助旅行台灣。

可刺激台灣學生

賴鼎銘認為,陸生主動性夠、自主性高、冒險精神強、包容性強、興趣多元,有勇氣主動探索台灣。劉又嘉也說,每次跟中國學生交談時,可以感受到他們強烈的邏輯結構,可能是過去受到的訓練背景,回答問題時習慣引經據典,課堂上的表現,經常嚇傻一堆台灣學生,卻也成為台灣學生學習的對象。賴鼎銘解釋,許多中國優秀的「一本生」,在高中時期讀的書非常多,下過扎實的功夫,才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

外界對於「開放」所抱持的最大疑慮,在於陸生會「稀釋教育資源」與「排擠工作機會」。賴鼎銘表示,就政策開放的2萬個名額來看,一所大學能分配到的名額非常有限。李嗣涔建議,對於中國生並不需要特別待遇,只要將中國生視為外籍生,沿用相關法律管理,將這些「外籍生」總量控制在一定人數,例如招收的所有外籍生當中,陸生只能占多少名額,其餘的就分給各國學生。

李嗣涔認為,開放陸生來台應與之後的人才政策有關,需要完整配套,依法辦事,才能吸引人才到台灣來。賴鼎銘也站在「楚材晉用」的立場表示支持。以美國為例,美國承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大學學歷,許多外國學生畢業後選擇滯留當地謀生,而美國的就業市場是個很殘酷的優勝劣敗的競爭環境。

台灣社會應該思考的是,營造了什麼樣的環境、有哪些誘因能夠吸引中國學生前來就讀並留下來就業,能夠留下來的人,必然是經過一番激烈的淘汰賽而「適者生存」。

在世界各國,教育與文化交流應通行無阻、並且互蒙其利。李嗣涔說,「只要想:你要不要世界一流的人才主動為你工作?還是你認為光靠自己就能夠跟世界競爭了?」如果真的害怕,賴鼎銘說,「那是否表示我們的態度應該再更主動積極一點呢?」

受教權與教育權恐受衝擊

不過,也有學者跳出來質疑,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及承認中國學歷,到底是對誰有利?

招收中國學生來台,不可避免的就是必須面對中國學歷採認的問題。已經擱置十幾年的中國學歷採認問題,如今重起爐灶,不免再度引發爭議。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表示,回顧過去李登輝時代,當時教育部提出採認中國學歷政策時,被監察院糾正,原因包括:擔心採認的程序及範圍、台灣學生搶進中國就讀對私立大專院校衝擊太大、醫學業界的顧慮,以及涉及國家忠誠等問題,難道現在這些負面影響都已經不存在了嗎?

為了平息這些反對聲浪,教育部宣示採「三限六不」原則;「三限」指的是:限校、限量、限領域,「六不」則是:不涉及加分、不影響本地學生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得考證照、不得考公務員等,以保障台灣學子的就學權與工作權。

台生去中國 缺額恐變大

但薛化元認為,許多大學院校對於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的想法,似乎過於樂觀了!因為一旦政府承認中國高校學歷,台生赴中國就讀大學的意願便會增加,將會使台灣大專院校招生缺額再度擴大。

對此,暨南大學公共教授翁松燃也表示認同。他認為,光是籠統、空洞地祭出「三限六不」的配套措施是絕對守不住,不但無法提升台灣學生競爭力,台灣流出的學生將比流入的更多!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無論是學費支出、生活費都比台灣便宜,曾經就有學者試算,以中國廈門大學和台灣私立學校一學期的學費相比,廈大醫學院每人每學期要6,760元人民幣(約台幣31,588多元),而台灣私立大學學費將近50,000元,若加上生活費,整體支出遠比中國高出許多。學者不免質疑,台灣有什麼優勢,足以吸收中國優秀人才來台,而中國學生又憑什麼會選擇來台灣就讀?承認中國學歷,萬一造成中國的磁吸效應,反而讓私立大學更招收不到學生,後果將不堪設想。

香港經驗可借鏡

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多年的翁松燃舉香港的例子說明,最近幾年,香港大學為了要搶招中國優秀學生不惜砸下重金,提供4年全額獎學金,也引發香港學子抗議的聲浪,大多數都認為「不公平」。據他的觀察,以「自費」方式到香港求學的中國學生,其人數並不多,因此,他對於政府提出開放政策,以吸引中國優秀人才來台就讀之看法,仍是持保留態度。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教授蘇峰山也認為,一旦採認中國學歷之後,中國也釋出「善意」,給予台灣學生各項優待,如輕易取得學位,屆時將會造成台生一窩蜂的西進。日前,中國才宣布,未來台灣學生只要學測成績到達頂標,中國123間大學就任君挑選,擺明是在搶台灣學生,中國頻頻出招,教育部若再不好好應戰,將來人才流出情況是「高出低進」,或者「高出低不進」都不是好事,他強調,每個決定都應審慎考慮。

國安與社會問題仍在

除此之外,反對派學者也歸納出幾點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將會衍生的「後遺症」:

第一、部分私立學校想藉招收中國學生解決招生不足的問題,但最後可能使中國學生擠入排名較前段的學校而非私立學校,如此一來,也排擠到台灣學生就讀排名較前學校的機會。

第二、就國家安全及社會考量,政策上說陸生不能打工,但萬一陸生選修或蒐集跟國家安全及高科技有關的資料,或到相關地點參訪,該如何避免跟限制,成了另一個課題。

第三、政府雖說,中國學生在台校外不能打工,但可在校內工讀或任研究助理,此作法,相對會影響台灣本地生的權益。因為很多台灣學生都是靠校內打工來維持日常開銷。

第四、在「六不」中提到,政府不提供獎助學金,但私校或企業可提供,如此一來,原本可提供在台灣學子身上,卻必須轉移或分配部分到陸生身上,也造成資源排擠。

第五、採認中國學歷,涉及兩個層面,(1)承認中國學歷,陸生有可能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之潛在競爭,影響台灣學子就業機會。(2)承認台灣學生在中國的學歷,無疑幫助了去中國讀書的台生打開一扇大門,未來將損及台灣大部分學生的就業機會。

據教育部統計,自1985年以來,台生赴中國就讀大學以上,具正式學籍人數已突破15,000人,目前台生在中國求學人數近7,000人左右。蘇峰山認為,一旦採認學歷,這些人拿著中國學歷回台執業,等於打壓了台灣學生的權益,對台灣學生來說,實在不公平!

他表示,過去中國為了吸收台生,大方釋出「優待」,不但學費較低,學位也取得容易,這些學生回台再取得如律師、建築師、會計師等專業證照,相形之下,對台灣學生相當不公平。

不僅如此,台灣也有不少人,一年只去中國幾次,居然很快就能拿到中國知名大學的博士、碩士學歷,這種現象在台灣的政商法醫界都時有所聞,未來台灣若充斥著一堆「中國製」的假學歷,不但嚴重妨害台灣高等教育正常品質與未來發展,更威脅到國人就業,因此,政府應當好好評估。

第六、蘇峰山擔憂,未來企業將壓低本國勞工薪資!他說,很多企業願意雇用中國學生,其中雇用的原因如果是因為薪資問題,未來台灣整個薪資結構勢必會下降。

恐怕連22K都不保

有企業認為,台灣學生競爭力、或勞動力不如中國,對此,蘇峰山認為,企業非常不負責任,也對台灣學生不公平。台灣學生不是怕競爭力,而是今天中國學生跟台灣學生是站在不對等的競爭力上,中國學生情願以薪資低取得台灣工作,對他們來說,待遇算是優渥。以中國上海一線城市而言,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約台幣14,000元,台灣22 K的大學生,起碼還有22,000元,一旦陸生來台願意用更低的薪資受雇,對整個台灣勞動者都是個威脅。

蘇峰山強調,未來如果沒有法律加以嚴格限制,若被台灣資本家或企業拿來壓低白領階級的薪資,對台灣大學生及白領階級都是相當不利。他還說,政府推動陸生來台政策,初期雖採限量原則,相信未來必會隨著政治氛圍轉變政策逐步放寬,當政策逐步放寬後,其影響層面更難以想像。

他說,政府不思考到底台灣高等教育政策哪裡出了問題,反倒是熱衷於接受陸生來台,且不加保護自己學生,讓人質疑其理由在哪?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意義在哪?

蘇峰山激動地說,不要再說「開放可加強競爭力」等空洞白話,如何證明開放能提升競爭力?難道台灣學生真的無可救藥?只因為大人的偏見,孩子們有多焦心、有多憂慮,他們想要努力在社會求得生存空間,而學校給了孩子些什麼?「我們要照顧及保護自己的學生。」世界各國都是如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無條件歡迎,這不是對陸生特別歧視。

翁松燃也表示,教育部應該嚴肅看待陸生來台的相關問題,畢竟招收中國學生來台就讀、採認中國學歷政策,皆會涉及到政治與社會許多面向,因此建議進行成效評估,擬定具體對策;同時,他也贊同「三限六不」必須入法,以維護台灣本地生的權益。


南韓大學外國留學生 中國人佔7成
* 中央社╱首爾20日專電 2010.06.20

一份南韓官方統計顯示,南韓各大學近年來推展國際化,來韓學習的外國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其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佔全部留學生的7成以上。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引述教育科學技術部今天發佈的外國留學生統計報導,以去年4月1日為準,在南韓大學進修的外國留學生總人數達7萬5850人,比前年增加18.6%。

其中,來自亞洲地區的留學生達7萬0133人,佔92.4%。按國家來看,中國學生人數最多,達5萬3461人,佔70.5%。

教育科學技術部一位負責人說,中韓兩國地理相近,比歐美地區留學費用較低,因此,很多中國學生來韓學習。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學生留學,南韓各大學需要在尊重文化多樣性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馬政府拉著人民走上ECFA鋼索
* 張緁玲 24/06/2010

陳博志:政府高估利益 低估傷害

炒得沸沸揚揚、熱火朝天的「雙英會」落下帷幕後,馬政府更變本加厲鼓吹ECFA,從中央各部會到路邊的中油加油站,置入性行銷不論在平面或電子媒體,都隨處可見。馬政府不斷強調「東協加1」已經生效,台灣若不趕快和中國洽簽ECFA,將會被排除在東亞經濟整合浪潮之外,屆時台灣經濟發展必遭受沉重的打擊,競爭力下降、外資撤離、企業出走,而失業率也將大幅提升,甚至可能成為「北韓第二」。對於這樣鋪天蓋地而來的「ECFA」宣傳,真相到底如何呢?

政府引用數據錯誤

對於馬政府這樣的宣傳,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ECFA的利弊有很多爭議,雖然馬政府一再強調,台灣經濟將出現「邊緣化」危機,但他卻認為,政府用了不少錯誤的數字,或用了不恰當的語句來扭曲數字的真正作用,而虛構了不簽ECFA會被邊緣化的危機,高估了ECFA的利益,低估或隱藏了ECFA的傷害和成本,且忽視了ECFA帶來的風險,這種草率地作法,非常不負責任。

陳博志指出,為了讓民眾支持 ECFA,政府想盡辦法要說服大家,甚至委託研究機構(如中華經濟研究院)做評估,想以研究機構之名公布討喜的數據來取信大眾。然而,這些研究結果真的是可信?還是過度樂觀?

東協加1 對台傷害有限

根據中經院公布的報告顯示,「東協加1」的結果將會使我國出口減少0.284%,GDP減少0.035%,陳博志指出,事實上,我國2004~2007年GDP平均成長約5%,即使2009年遭受金融海嘯,GDP也僅萎縮約2%,再以馬總統競選時的政見-經濟成長率6%來看,陳博志認為,「東協加1」對我國的傷害實在微乎其微,在統計上幾乎可以忽略。

至於外界一直擔憂,若是我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日本、韓國也和中國簽FTA,將對我國經濟競爭造成不利影響。陳博志指出,在中經院的研究中也表明,假設我國的投資會因「東協加三」而減少,GDP也僅減少0.836%。這樣的衝擊若分10年發生,每年經濟成長率只降低0.08%,因此「東協加3」會使台灣陷入經濟邊緣化或無法發展的說法,根本是言過其實。

對於馬政府不斷強調全世界已簽訂的FTA總數就有幾百個,台灣也必須跟進,才能避免被邊緣化。對此,陳博志表示,這些數字看起來好像很多,但若以全球150個國家來計算,則相互可簽的FTA算一算高達15,000個,這表示很多國家對於簽訂FTA都是持謹慎的態度,像是澳、中談判停滯14個月,磋商了快5年至今也還沒法簽署;而世界最大的4個貿易集團美、日、中、歐彼此之間也仍無FTA的建立,因此,他不懂為何台灣急於立刻與中國簽訂ECFA?

在雙英辯論中,馬總統提到亞洲已簽了59個FTA。但事實上,中國在全球簽署自由貿易區成功的僅有海嘯9個(東協、巴基斯坦、秘魯、智利、新加坡、紐西蘭、哥斯大黎加、香港、澳門),不難看出,中國對外國簽訂零關稅的國家,還真的很少。此外,台灣僅占中國的貿易額5%,對中國而言,經濟利益占4成的大國,如美國、日本及歐盟,八字都沒一撇,為何獨鍾只有5%貿易額的「台灣」?值得深思。

不簽ECFA 與邊緣化無關

對於陳博志的看法,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賴怡忠也跳出來表示:「沒簽『ECFA』,台灣才不會邊緣化!」他認為,台灣若不與中國簽下ECFA,將被排擠在東亞經濟整合之外的說法,根本是藉口,台灣與中國簽ECFA與東亞經濟整合並無任何關聯。

賴怡忠說明,所謂東亞經濟整合是以東協加中國、東協加日本、東協加韓國及其他等個別的東協加1所組成,中心並不是中國,因此衝擊有限,而真正對台灣產生影響是「東協加3」FTA,也就是東協10國與中日韓一起簽署的區域型FTA,這將涉及台灣主要出口市場-中國,以及台灣主要出口競爭對手-韓國。不過,由於東協擔憂失去原先的核心地位,加上雙方各有盤算,爭執不下的結果,使得「東協加3」至今仍遙遙無期。

此外,泰國從2006年就抱怨東協(ASEAN)加中國FTA的農業早收清單(指提早降關稅清單)根本對他國不利。另外,印尼在2009年也抱怨,因為東協加中國FTA導致印尼對中貿易由出超轉為赤字。由此可知,東協主要經濟體對東協加中國FTA的經驗都如此保留時,台灣卻如此積極,誰能擔保,台灣將不會成為中國下一個「提款機」?

賴怡忠說:「沒加入自貿區,不表示會被邊緣化!」這點可從1992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後,台灣對東協出口反而年年成長可看出。況且,即使簽了自由貿易協定也不保證不會邊緣化,他舉例說明,同是東協成員的柬埔寨與寮國也未因即將享有種種東協加1就出現擺脫經濟困境的曙光。為此,他認為,沒有事前審慎評估與政策配套,盲動冒進的簽FTA反會帶來災難,實為台灣人民之不幸。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