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02 01:11:03| 人氣1,3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觀察》上海世博會:由上而下生長的傑克豌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聯合報╱社論 2010.05.01

上海世博會今日揭幕。2008年的北京奧運,及中國當年因應金融海嘯的表現,與今年的上海世博會,都令世人想起同一個話題:中國正在崛起。

其實,整個上海市,即可視為此次世博會的一個參展大場館。上海是開埠逾百年的老城,但今日世人所見的上海面貌則是遲至1990年在「改革開放」政策下始拍板定案的。

世界上重要都市的天際線,皆是經百年或數百年所形成,倫敦、巴黎、紐約皆然;市區內重要建築的年齡,老的新的可有逾百年的差距,逐漸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天際線。但是,在上海浦東新區,所有摩天大樓皆屬同一年齡層,歲數差距不會超過二十年,浦東的天際線不是漸漸形成,而可以說是「一體成型」。

世界上重要都市的天際線,皆是漸漸「從下往上」生長上去的;但上海的天際線,卻彷彿是在上端畫就了,然後再將一座座摩天大樓置於藍圖上設定之處。若有一棵傑克豌豆是從天上往地下生長的,那也許就是上海。

不一樣的天際線,代表不一樣的發展體制。世界重要都市的天際線,不只表現在建築的年齡巨幅差距上,且大抵皆經歷了君主政體、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商業競爭、民主政治等等政經體制的激烈震盪始告形成。但上海浦東的天際線,則可以說只因「改革開放」四個字,就「一體成型」。而且,浦東不是孤例。中國所有的城市,包括二級三級的,皆在二十年間改頭換面、脫胎換骨。

三、四十年前,常見中國在通衢要衝懸掛巨幅的「社會主義油畫」;千畫一律地,在畫中繪出毛澤東的巨像向群眾揮手,背景則是俗艷的社會主義繁榮景象。誰都知道畫中的榮景是假的,巨畫後面正遮蔽著塗滿階級鬥爭標語的殘破街景。

但是,浦東卻不是一幅畫,而是真正的建築組群,卻產生了往昔油畫所難以發揮的視聽效應。外國人看到浦東的面貌變了,二級三級城市的面貌也變了,誰都會有「中國崛起」的想像;中國百姓看到處處城市爭奇鬥艷的天際線,而這一切居然不是一幅油畫,而是真實景象,自然會受到「中國崛起」的激勵效應。

比較前述兩種天際線的不同形成過程,在世界重要都市,可說皆是發展帶動大樓的興建;在中國,卻可謂是先興建大樓,改變了視覺,激發了想像,催生了動力,然後帶動了發展。大樓取代油畫,發生了油畫所想要產生的效應。

這種「從上而下/由外而內」的發展動線,只有中國做得到。土地是政府的,搬遷是強制的,資源調度也不必顧慮議會及壓力團體;其實,以「一體成型」重塑一個都市的天際線,也宛如只是畫一張極大幅油畫而已。過去,國際皆對「有中國特色的」這句話視為笑譚;現在,有許多人在評量這種「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發展邏輯時,已經改採較嚴肅的態度。

然而,中國快速變貌的道理在此,但中國的發展潛藏憂患亦在此。在世界重要都市形成天際線的過程中,經歷了民主、法治及民間經濟競爭存汰的層層激盪;但中國卻因得以擺脫民主、法治及民間經濟競爭存汰的過程,遂能實現「一體成型」的「社會主義天際線」。現在的問題是:大樓建起來了,向世界開放,走向市場經濟已是不歸路,對人民「放權讓利」也必須愈來愈鬆手,北京政府是否必須回過頭來在自由、法治及民主各方面補課,也就是將「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的筋骨基礎工程填充補實?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都市美輪美奐的天際線,仍然有幾分像是一張巨幅油畫。建大樓誠然不易,但國家社會的脊柱不是大樓,而是在大樓之間運作的法理體制與價值體系。中國主政當局有一種嚴重的誤判是:所謂「有中國特色的」,就是有繞開民主發展的可能性。這也許在初始相當階段做得到,但必然難圖久遠。倒長的傑克豌豆畢竟只是一個比喻,一切仍須回到土地,回到人民,回到更多的自由與民主。

世博會中國館的造型是「東方之冠」,冠是「帽子」及「冠絕群倫」的雙關語;而此冠正好反逆了「基大頂小」的觀念,而呈現頭大腳小的比例,頗有「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意涵。一座建築可以頭大腳小,但一個國家也行,或也應當如此嗎?


從世博看「文化軟實力」的問題
*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5.01

上海世博會登場了,昨晚的開幕式吸引了萬千目光,繽紛絢爛不在話下。而台灣觀秀的熱門話題有二:一是有藝術界重量級人士直言開幕表演俗氣,令人失望;另外則有諸多報導,探討台灣文化界人才在這次世博幕後工作所扮演的貢獻角色。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漸漸有了傑出的表現,值得欣慰。而中國在經濟實力之外,如何以文化力量與國際接軌,應是下一階段挑戰。

這兩年以來,北京和上海,各自以主辦奧運和世博會這種世界級的活動,宣示中國已經站上國際舞台中心。北京奧運,中國躍居囊括最多金牌的體育大國。上海世博,不僅是國際觀光和商業的盛會,並且展示了新科技和新的生活趨勢。現代化的跑道上,中國從積弱不振、貧窮封閉,終於漸漸向領先的地位趕進。

然而,中國的苦難累積已久,真正的改革開放及繁榮崛起,不過是最近三十年的事。現代化的目標想一步到位,這種快速的追趕,幾近目不暇給的物質建設,卻可能忽略了「表裡銜接」的結構性問題。尤其,為了民族的光榮而進行形式上的追趕,往往只集中於物質層次,只在經濟與科技上鑽營,而忘了內在制度與文化層面的搭配。

中國如今已是新興強權,有朝一日可望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過度旺盛的物質主義未必讓大多數中國人得利,例如在貧富兩極化之下也出現民怨,文化生活的貧乏和壓抑成了另一個問題。近來中國爆紅的文字「異議分子」韓寒,在世博會論壇上演講「城市讓生活更糟糕」,認為世博是中國硬捧出來的盛會,反映了很多小市民的心聲。最諷刺的是,這個演講在中國的網路上被刪,更凸顯了中國言論自由受限的現況。

在世博開幕的前兩天,韓寒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世界百大影響人物。韓寒只用一支戲謔的筆,試圖改變社會,也代表著中國人民已在追尋更高層面的心靈寄託。韓寒入選百大,可視為對世博開幕的一大獻禮,這種不妥協於現實的精神,才是中國累積文化軟實力的元素。?


時代的韓寒,韓寒的時代
* 聯合報╱張鐵志 2010.04.26

他曾經只是一個文壇叛逆少年、明星作家或80後作家的代表,長相俊美並且是職業賽車選手。但現在,他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公共意見領袖,一個敢於說真話的「公民」典範。最近,他被時代雜誌選為影響世界的一百人。

他今年28歲,他是韓寒。

部落格點擊 超過三億次

韓寒於18歲出版首部長篇小說《三重門》,引發所謂的「韓寒現象」,至今累計銷售二百萬冊。此後他持續出版多部暢銷作品,並且多次發表引起巨大爭論的言論。2006年,他開始部落格寫作,評論社會各種現象。文章的點擊量常常過百萬。到四月初,韓寒主部落格的累計訪問量已經達到了3.46億次,成為了中國點擊量最大的部落格。

韓寒為什麼有這麼大影響力?當然一方面是他的語言充嘻笑怒罵,符合年輕人與網路世代的語彙。但在這些戲謔語言下,他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而是有自己的價值。他質疑官方和主流媒體的謊言,挑戰權威,並且同情悲憫底層人民。例如他會採用鮮明的反諷說:

「我真的願望政府可以忘記GDP的榮耀……讓他們少一點生活壓力,庇護他們,罩著他們,讓他們有點尊嚴。你要是把這樣好的人民給餓死了病死了窮死了逼死了毒死了吃死了氣死了冤死了喝水喝死了睡覺睡死了,你去哪裡找比他們更老實的人民呢?」

刺穿謊言 不過是常識

因此,他被許多人認為是「國王的新衣」中說真話的小孩。在這個以荒誕與虛偽來支配的當代中國,他說出了人們心中的話。這些語言無甚高論,大都是常識。但常識,尤其是關於公民與國家之間關係的常識,正是穿破這個時代謊言的利劍。尤其,當其他成名作家都在享受黨國給予的各種好處,而喪失了作家的批判角色時,韓寒顯得如此難得。

「知道中國為什麼成為不了文化大國嗎?因為在我們大部分講話的時候,各位領導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各位領導都是沒有文化的。他們還是懼怕文化的、是審查文化,所以說這個國家怎麼能夠成為文化大國呢?」

對於成為時代雜誌選他為影響世界的百人,他放下了戲謔,而增添了深沉的無力感與悲劇感:「我經常自問自己,我為這個充滿著敏感詞的社會做出了什麼貢獻,可能到最後我只貢獻了一個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敏感詞而已。」「在中國,影響力往往就是權力,那些翻雲覆雨手,那些讓你死,讓你活,讓你不死不活的人,他們才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人。」

站上舞台 爭取拆高牆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和九十年代,是思想啟蒙的年代,學院知識份子扮演了重要角色。現在,學院派的啟蒙角色似乎逐漸退位。畢竟中國公民的權利意識越來越強,只是國家依然壓迫,政治依然荒謬,所以關鍵就是起而對抗爭取權利,或者把這些基本道理說出來。哈維爾說,在後極權體制下,無權力者的權力就是「活在真實中」(Living in Truth)。韓寒確實實踐了無權力者的武器。下面這段話讓韓寒真可以當之無愧進入「時代」:

「我們只是站在這個舞臺上被燈光照著的小人物。但是這個劇場歸他們所有,他們可以隨時讓這個舞臺落下帷幕……。我只是希望這些人,真正的善待自己的影響力,而我們每一個舞臺上的人,甚至能有當年建造這個劇場的人,爭取把四面的高牆和燈泡都慢慢拆除,當陽光灑進來的時候,那種光明,將再也沒有人能摁滅。」 (作者為作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1,3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涉外事務 |
此分類下一篇:ECFA政策形成要避免財團染指
此分類上一篇:總統:台灣洽簽FTA 大陸勿阻撓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