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01 15:23:31| 人氣7,5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綠色能源》風力發電 經濟效益大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 2010.03.01

全球暖化、綠能當道,愈來愈多風力發電機進駐無垠的沙漠和波濤拍岸的海邊,約卅多層樓高的白色巨塔,成排的風機陣列,形成特殊景觀,還能把風力轉化成電力,是減碳節能的極佳替代能源。

台灣風力資源全球名列前茅,近年從本島的西海岸到外島澎湖,都能看見風機白色身影,包括台電和台朔、德商英華威等民營風力電場,都搭上風力發電的「順風車」。

風機多高?半個一○一大樓

例如在竹南、後龍海岸線的英華威風力電場,是我國首座啟用的大型民營風力發電廠,數十座風機一字排開,成了北部海岸的醒目地標,裝置容量(最大發電量)也拿下亞洲第一;每座風機高一百七十公尺、相當於五十七層樓,一○一大樓的一半高。

繼台電在澎湖中屯裝設多座風機之後,澎湖縣政府也訂定澎湖發展「低碳島」的目標,要吸引業者進駐設置風電場,既發展再生能源,也創造觀光主題。

使用風電 歐洲時尚的指標

風力發電是國際公認的乾淨能源,目前用石油、燃煤、水力等方式發電,平均一度電產生零點六九公斤的二氧化碳(CO2),但風電是零排放,稱為「綠色電力」當之無愧。歐洲的丹麥、德國、荷蘭、西班牙等多國海岸線處處可見這種無汙染的風力電場,只要風力和地質穩定的地區,都能靠風力發電,減少對石油、煤等傳統能源的依賴,紓解全球暖化。

因此,風電也成為歐洲企業的消費時尚,愈來愈多企業會在商品或服務上註明使用多少百分比的風電,藉此表明其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形象。

風機催速 風力可以撼大樹

風力發電過程不需要任何燃料,也不排汙水和廢氣,完全靠風力帶動風機葉片旋轉,一般只要風力達到每秒二點五公尺,就能讓葉片轉動,透過一組增速機加快轉速,這時的風速可提升至每秒十三至十五公尺(讓大樹幹搖動),讓發電機發電。

為什麼風機非要這麼高不可?離地上百公尺處較不受地形和人工建築物影響,風能相對穩定;海邊、山脊、沙漠等空曠地區更不受阻擋,向來是風力電場首選。近年風力電場更前進離岸的海面上,看中的是海上更好的風能,也節省陸地資源。

全球發電 相當23座核電廠

風電不僅乾淨無汙染,發電成本也相對便宜。據統計,核能發電每瓩(KW)要四千美元,卻有輻射外洩、核廢料處理等風險;火力發電約需五百至八百美元,雖然便宜,卻因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成溫室效應元凶。而風力發電每瓩只需一千美元,一次投資至少可用廿年,且可分散設置,從住家到大型電場都能設置。

過去廿年來,風電技術成熟,發展突飛猛進。二○○五年底全球風電裝置容量相當於廿三座核電廠的發電量,北歐的丹麥,風電占全國用電量超過五分之一,預估二○三○年可達四成五。德國風電裝置容量世界第一,占全球風電量的三分之一;中國也急起直追,成長率居世界之冠。

25座風機 供電兩萬戶住家

風力發電另一個優點是建立分散式的供電系統,減少統一供電的跳電風險。以英華威公司的苗栗風力電廠為例,一座風機的裝置容量是兩千瓩,等於八百戶住家一天的用電量,如果風機正常運轉,廿五座風機就可以供電兩萬戶住家,相當於一個鄉鎮。

風力電場(Wind Farm或Wind Park)的「風車陣」,還意外創造「綠色觀光」效益。在中國,近看風機要買門票,歐洲常在風機辦登高、攀爬甚至高空彈跳比賽;有些旅館和露營地設置風機,供房客和露營者用電,藉此行銷旅館和綠能。美國沙漠地區的風車陣,常在好萊塢電影入鏡。


綠色能源/台灣好「風」富 政府卻放棄
*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 2010.03.01

據工研院統計,台灣西海岸的風力資源世界排名第三,每年平均有效風力發電時間有兩千五百小時,是丹麥、德國等風電高度發展國家(平均有一千五百小時)的一點七倍,像坐擁一座無形的綠色金礦。

不過,即使先天條件佳,目前台灣大型風機約兩百座,供電量僅約全台總供電量的百分之一,距離再生能源占總供電量百分之十目標還很遙遠。風電發展牛步,主因是後天的配套措施失調。

風力發電是最乾淨且永續的能源,但風力電場選址錯誤,在歐美都證實造成鳥類棲地切割、消失和飛鳥撞擊風機葉片死亡事件,風機林立也產生景觀破壞衝擊,讓生態環保團體迭有反彈聲浪。加上事前沒有全盤的規畫,開發風電的環境影響評估採個案審查,環保人士和在地民眾的反彈常是阻力。

台灣的風能資源雖好,但反對者認為,冬季風能優於夏天,夏天的發電效率差,有些風機甚至無法轉動,卻是台灣用電的高峰。風電業者指出,台灣九成八的能源仰賴進口,冬季雖非用電高峰,風電不僅能提升自主能源比率,還能發揮減碳效果,都是重要的貢獻。

經濟部公布的再生能源躉購價格是另一個打擊風力發電的因素。日前公布的風力發電躉購價格為每度二點三八元,亦即業者發的每一度風電,政府將用二點三八元保證收購,原意是鼓勵業者投資,但台灣最大的風電業者英華威風力發電集團認為,風電實際發電成本已達每度二點七至二點八元,政府的收購價低於成本,也是全球最低價,毫無誘因,因此選擇撤資,未來兩百億元的投資計畫將全數移往國外。


綠色能源/設在海上 比岸邊更來電
*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 2010.03.01

風力發電場設在哪裡最好?答案是:海上。

傳統作法是把風力發電機設在海邊、沙漠等空曠處,這裡有持續的強風讓風機不停轉動,但風並非一成不變,仍可能受地形、人工建築物影響而減弱;近來還發現,地球暖化也改變陸地季節風力的強度和時間,導致風力發電場的發電量不如預期。於是,風力發電業界逐漸往海面上擴張版圖,離岸的海上風力電場正蓬勃發展。

一九九一年,世界第一座離岸風力電場在丹麥近海誕生;二○○八年,丹麥蓋出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電場,它在離岸卅公里的海面上,九十一組風機為丹麥增加兩百一十MW(百萬瓦)的電力,足夠十三萬六千戶家庭使用。

德國西門子公司締造上述紀錄,接下來還要在英國蓋另一座超級離岸風力電廠,名為「倫敦陣列(London Array)」。它離岸廿公里,一百七十五組風機可創造六百卅MW電力,二○一二年落成啟用,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電場,可供應七十五萬戶家庭(三百萬人)用電。

西門子表示,海上的風力強且持續、穩定,機組運轉效能明顯高於陸地,建造前只要避開船隻航線、漁場、候鳥遷徙路線等因素,就能獲得源源不絕的綠色電力;北歐已開發國家正積極發展離岸風力電場,並推動「跨歐盟超級電網」,串連歐盟各海域的離岸風力電場,彼此互補,打破地域和天候的限制。

這些海上風機被牢牢固定在海床上,由於在海面施工,建造成本比陸上風機貴許多,而且為了機組安全考量,水深超過廿公尺的近海就不適合設置風機。

這些風機由電力集結器串連整合後,透過一條直徑大約四十公分粗的電纜線,把風機發出的直流電送到陸地上,經過變壓和其他電網併聯,供應用電戶。這條電纜得埋在海床下,避免被漁船或海流破壞,而把電從海上送到陸地途中,也會損失百分之三到十的電力。

為了突破水深的限制,獲取更多、更穩定的電力,離岸風力電場的風機已嘗試從固定改為浮動。

西門子和挪威風力發電業者StatoilHydro合作,在挪威兩百廿公尺深的海底建造風力電場,這裡的風機不是把基礎固定在海床上,而是用三條鋼纜拉住,像搭帳棚一般地固定在海床,運用浮力的原理,讓宛如白色巨塔的風機「漂」在海面上,不怕狂風巨浪,照樣發電。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