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27 01:30:41| 人氣1,1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產創卅條談企業社會責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聯合報╱社論 2010.02.26

立法院為產創條例卅條的版本而爭執不休,其源頭出在某位立委新增的「五百大國際企業」營運總部設台的稅率優惠。依未來稅法規範,一般企業的營所稅率已由廿五%降至廿%,但產創卅條修正案主張,若是大企業營運總部設在台灣,則稅率還要再降至十五%。這樣的新增條文其目的當然是為了吸引大型企業來台設營運總部,卻也引發「厚大薄小」的爭議與紛擾。

最新的進度顯示,此一「五百大總部條款」已經喊卡,這個及時出現的政策轉彎,堪稱合情合理。平心而論,在稅法條文中明文獨厚大企業,本來就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思維。三家中型企業加起來就是一家大企業,大家都一樣對台灣經濟做出貢獻,憑什麼彼此的稅率要不同?其次,大企業營運總部設不設台灣,除了「門面效果」之外,我們很難看出有多少實質貢獻的差別;論就業人數、論產值增加,都不見得有什麼值得特殊獎勵的理由。再者,若以降營所稅率的手段爭取在台灣設營運總部,區區降稅至十五%也於事無補,還是比不過港星,更不用提開曼群島、維京群島了。

就租稅學理而言,中華民國預算法明文規定,立委提出降稅法案,要同時揭示其減少稅收的替代財源。但是由於這個法律沒有強制性,歷年來都形同具文,也是促使朝野立委不負責任地競相減稅的源頭。經年累月下來,台灣的稅制早已支離破碎。只要立委敢要、利益團體敢搶、官員懦於據理力爭,降稅就成為「列強」爭食國家資源的利器。法律學者常在課堂上嘲笑所得稅法四條之一洋洋灑灑的十數種所得免稅,是標準的「琳瑯滿目,全無道理」,正是利益遊說立法的典型。倘若如今還要再添一條不合理的租稅減免,恐怕未來也是課堂上多一則笑柄。

我們也要從這件降稅案的爭議,談一談企業的社會責任。資料顯示,前述大企業減稅條款,適用的本土企業其實只有四家公司而已。先前在立委提案修正之前,這些企業適用廿%稅率,也沒人講話抗議。但在條文提出之後,其中卻有本土企業講出「不通過就把總部搬走」、「有五、六個國家在吸引我們去設總部」的話,非常令人遺憾。我們倒不是說企業出面爭取自身利益有什麼不對,也不是計較產創卅條過與不過的稅收損失,而是感慨這些大企業家何以如此傷害台灣人民的感情。

以電腦業為例:當今的產業潮流,就是要把電子產品儘量做到節能、材質回收、減碳。電腦公司們這樣努力,是因為孕育他們的地球受到了傷害,而企業社會責任(CSR)驅使他們要對孕育其茁壯的地球盡一份努力。企業善盡社會責任不只是付出,也會使消費者回過頭來增加對企業產品的認同與購買。相反的,如果企業對於孕育自己的社會出言恫嚇,那麼不但傷害了愛護他們、孕育他們的廣大人民,也斲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形象。

名列五百大的企業都對台灣的貢獻很大,但不可諱言,台灣這塊土地對於這些企業的貢獻也很大。大企業當然要為股東牟利潤,但廣義而言,台灣人民不也是這些生根台灣、揚名國際企業的「社會股東」?台灣目前的處境並不好;稅收不足、赤字龐大、大陸崛起、國際孤立、社會民粹、官員效能不佳、藍綠對立嚴重、未來產業前景不明。沒錯,外頭有上打的國家吸引台灣的本土企業出走;不論降稅與否,企業大老闆永遠可以高姿態走人,台灣人民莫可奈何。但是,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無論如何,我們也不願見這些企業家說出這類傷害台灣人民情感的話。

在概念上,企業「大到不能倒閉」與「大到不能出走」是相通的,都表示這些企業與其所處社會有相倚相生的密切關係。但也正因如此,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才格外重要。不是有人說「做生意是一時的、做人是永久的」?要詮釋台灣企業家的社會責任,這句話應該是極佳的註腳。


台灣熱錢滾滾 下個泡沫?
* 聯合報╱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 2010.02.26

眼見景氣復甦強勁,可能出現過熱跡象,巴西央行廿五日意外宣布自四月九日起將定期存款準備率,一口氣調高六碼。這是繼中國、印度、美國之後,又一個以貨幣緊縮政策作為救市退場策略的國家。

巴西央行同時也調整定期存款準備率,由百分之四調升到百分之八;尤其特別的是,在此項抽緊銀根的措施生效之前,將從三月廿二日開始先行加收附加費。這些緊縮銀根的措施,其實都比市場的預期,至少提早了一個月以上。

事實上,跟台灣經濟關係較為密切的,是中國大陸的類似行動。中國人民銀行在一月十八日調高銀行存款準備率百分之零點五,是亞洲國家緊縮貨幣政策的第一槍,也比美國聯準會在二月十八日提高重貼現率兩碼之救市退場行動,更提早一個月,顯示中國政府抑制通貨膨脹,避免信貸失控與穩定經濟情勢的政策決心。

為因應經濟海嘯衝擊,人民銀行在二○○八年底推出四兆元刺激內需方案,其結果導致資金大量流向股市及房市,吹漲了整個中國的資產泡沫。

而這次除了抽緊銀根,人民銀行另外兩項配套措施,一是將人民幣兩百億元的一年期票據發行利率調高八碼至百分之一點八四三,高出預期四倍;同時透過廿八天期債券附買回交易,從貨幣市場回收兩千億元資金。

這三箭齊發的行動,總共可能抽緊的市場資金規模,大約四兆人民幣左右,完全沖銷了四兆刺激內需方案所大力釋出的市場頭寸總額。

從前述四國的行動看來,全世界都將劇轉進入調升利息新循環。

依據過去經驗,一般央行升息前一個月,由於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都會帶動股市較劇烈的浮動,而且行情下跌機會較高。不過,一旦確定升息後,股市表現則相對較佳。

二○○八年世界經濟海嘯乍起,由美英兩國帶動啟動的救市措施,其結果將象徵經濟主力的證券金融部門救活過來,但卻無助於解救製造業及商業服務業的衰退;反倒是這種過度財政手段,引發了先進國家嚴厲的國債信用危機,及資金極度過剩的信用浮濫泡沫危機。

今天的國債信用危機,並非僅限在南歐一隅,而是遍及英倫、北美及亞洲的日本,也就是說有國家主權債信疑慮的先進經濟體,合計已經高占全世界GDP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弄得全球危殆與高度不安;而資金浮濫的情勢,更因為全球性欠缺投資機會,使資金溢流浮濫,竟至不可收拾,合併全球民生原物料短缺所致的物價膨脹疑慮,各國政府不得不緊急採取抽緊銀根,搶先救治金融信用二度泡沫危機,其實這正是為了導正二○○八年緊急救市激勵措施的不得不然之策。

對台灣來講,雖然目前尚無國家主權債信的立即明顯危機情事,但是金融體系的濫頭寸,以及環伺在央行門口的五至八兆熱錢,猶梭巡覬覦不去;更何況,我們還有所謂景氣「黃紅燈即將轉為大紅燈的景氣過熱」信號閃爍在側,是否也會跟隨中印美巴諸國行動之後,採取有效管控資金浮濫泡沫問題,確是對主政當局決策智慧的一大挑戰。

不過,一旦們跟進採取反激勵市場措施,則新台幣匯率的再升值壓力,及復甦步伐的抑緩頓阻,可能就是不得不面對的新生議題了。


經濟部下週受理晶圓登陸申請
* 經濟日報╱記者陳碧珠/即時報導 2010.02.27

經濟部下週一將開始受理晶圓面板登陸申請,其中併購、參股也以個案接受審理,台積電(2303)表示,目前已在準備文件中,會盡速配合政府申請。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