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03 07:27:00| 人氣1,3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問題》學者俞可平:不能以民生代民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中國官方、智庫認為:清乾隆時代所缺是科技,只要當時有科技為輔翼,清初盛世就能延續,也許就能避過列強侵華的歷史,永保安康。換句話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世界潮流也在變」的名言,中共想當沒發生過;整個黨政機器都在剝削人民,中共想製造理論合理化罪過
 
中國政治學者俞可平:不能以民生代民主
* 中央社╱台北2日電 2009.09.02

中國知名政治學者、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官方出現主張「以發展民生代替民主」的傾向,他認為二者不能互相替代,「民主」與「民生」應是中國發展的雙翼。

中新社報導,即將於9月7日出版的「中國新聞週刊」刊登俞可平的專訪。他說,民主是保障和促進人民的政治權益,民生是保障和促進人民的經濟權益。當前不僅要努力改善民生,即需要透過發展經濟,增加財富,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要努力促進民主,擴大公民有序參與,消除官員的腐敗,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公平正義。

他表示,不能把民生、民主相互對立起來,既不能以民生代替民主,也不能以民主代替民生。

俞可平認為,要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中包含了「既要民生又要民主」的內容,如果「以民生代替民主,會犯歷史性的錯誤!」

多次論述「民主是個好東西」的俞可平強調,民主只有與法治相結合才能成為真正的「好東西」。

俞可平並指出,現在有個別的人說,中國只要法治不要民主,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對人類政治發展史的極端無知,也是對國家的極不負責。


亂炒樓 中國農業部、外交部被點名
*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9.09.03

中國國務院努力抑制炒樓,但審計署前天公布的五十四個部門單位審計報告中,竟然有多個部委出現與房產有關資金問題;其中,農業部是涉及房產問題較多的部委之一,存在包括越權開發商品房、虛報住房補貼等多項問題。

「中通社」報導,審計發現,○二年中國農業部未經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批准,越權批覆農科院利用15畝國有劃撥農業科研土地使用權,與民營企業合作開發建設高科技綜合實驗樓,建設規模2.75萬平方米。該項目○五年九月開工,去年三月竣工驗收,實際建設成寫字樓、商鋪和商品房,建築規模9.58萬平方米;農科院按照協議,分得寫字樓2.88萬平方米,占建設總規模的三成;民營企業分得6.7萬平方米,已取得銷售收入人民幣九億八千萬元。

此外,○七到○八年,農業部將管理的住房資金存款利息,按淨收入七成的比例提取管理費,將其中1041萬8,600元,支付給所屬部財會服務中心,轉為事業收入。

中國外交部也被發現炒房地產。去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中,審計署發現外交部把賬外資產5169萬1,700元,拿來購置房產。

審計發現,一九九八年外交部在上海購買十五套公寓,總購房款人民幣465萬2,500元;一九九九年在北京購買一宗土地使用權,價值1700萬元;○六年外交部所屬駐外機構服務中心,在北京購買一處房產,支付房款等3003萬9,200元。以上資產共計5169萬1,700元,均未納入本單位固定資產賬內核算。

而中國外交部已竣工的十六項駐外使領館新建、改建工程未辦理竣工決算,涉及金額3億4900萬元。


今日特寫/朱鎔基 出書不露面
* 經濟日報╱新華社 2009.09.03

收錄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回答記者提問、演講文稿的《朱鎔基答記者問》一書,昨(2)日在中國發行。退休六年,當時人稱「經濟操盤手」的朱鎔基,始終保持低調,連出版新書都沒有公開露面。

中國媒體報導,朱鎔基低調的原因,是因在位時得罪不少權要,退休後為了保安,無法隨意走動,喜愛京劇的朱鎔基請來名師,在家苦練京胡,自稱拉胡琴的水準比過去高出數倍。

新書收錄朱鎔基與媒體記者之間的訪談紀錄,尤其是朱鎔基在海外的專訪與演講,幾乎是首度在著作中曝光;內容包括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人權、改革、中美關係、對台政策等領域,無所不談。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朱鎔基2000年被問到離任時,最希望人民記得他哪方面;當時朱鎔基笑答,「我只希望在我卸任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

朱鎔基為維持卸任後不公開發言的自律,即使出了新書,也沒有為新書撰寫任何文字。


青島銀 盼藉台灣專業轉大人
*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專題報導 2009.09.03

已站穩青島金融市場的青島銀行,本身的外資參股早已滿水位,卻仍對台灣情有獨鍾,希望藉由台灣銀行的金融專業,提高自我的專業水準。

走近青島市政經中樞香港中路上的青島銀行總行大樓,初來乍到的訪客可能納悶,究竟青島市商業銀行在哪兒?

原來,青島銀行等山東多家城市商業銀行,為了打破外界對城商行的刻板印象,並宣示成為中國全國性銀行的雄心大志,這幾年紛紛改名。濟南市商業銀行今年年中更名為齊魯銀行,青島市商業銀行去年4月改名為青島銀行。

對青島銀行董事長張廣鴻最重要的是,加快銀行本身的經營專業水準,縮減與國際同業的龐大差距,而台灣可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2007年夏天,張廣鴻一口氣引進兩家外國策略股東,由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入股20%,著名的英國家族銀行洛希爾金融集團持股5%,都是為了引進西方的銀行專業。

張廣鴻說明,中國金融業的整體發展水準,比世界落後30年以上,比台灣也落後15至20年。究其原因,一則是中國銀行業高層主管的腦子未能與時俱進,加上中國官方太晚開放銀行業市場,導致中國金融業到現在還在急起直追。

在本身業務及市場擴張太快,專業又無法到位的狀況下,青島銀行的做法是「自力救濟」,包括引進外銀策略股東,以及有計劃的派遣中堅幹部赴外觀摩及進修。

張廣鴻自己接任一把手之後,也不停地出國,因為,專業知識「一直吃不飽」。他預定今年第四季前往英國倫敦,深入了解英國同業的經營專業。

但他特別提到,即使外資參股滿水位,他仍未忘情引進台灣銀行業的力量,希望幫助青島銀行「轉骨」。

張廣鴻直言,中國銀行業者是國內金融業,但台灣銀行業者是國際金融業,而且台灣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能夠生存下來的都是強者。他分析,現階段中國銀行業缺乏具備銀行專業的雙語人才,而台灣正好可以扮演橋樑的角色。

青島銀行早在2000年就開始與華信銀行(現在的永豐銀行前身)合作,張廣鴻就與現任萬泰銀行董事長、時任華信銀行董事長盧正昕相熟。

但他強調,青島銀行需要的台灣人才不是一個人,最好是一個團隊。


張董 台灣現況瞭若指掌
*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 2009.09.03

一頭短髮、幹勁十足的青島銀行董事長張廣鴻,這次接受本報專訪是他接觸台灣媒體的「處女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張董不但能條理分明地說明兩岸銀行業的差異,還能不加思索立刻說出台灣銀行業的發展歷程及市場現況。

更令人驚訝的是,張董事長說,每天早上他進辦公室後,只要事情不太忙,都會特別花時間上網看看台灣金融業的最新動態。

然而,山東在中國沿海省份算不上是台商聚集地,青島更不能與上海、北京或深圳等中國市場的一級戰區相比。

因此,身為青島銀行一把手的他,對台灣同業如此情有獨鍾,就非常特殊了。更何況他上一次來台灣,已經是2002年的往事了。

深究張董的作為,其目的仍是為了提高青島銀的經營水準。

張廣鴻說明,青島銀不缺錢,但缺三樣東西。

第一是引智(智慧)。這是為何張董自己身為最高負責人,仍亟思進修國內外的專業知識。

第二是引制(制度)。青島銀行業務成長過快,導致客戶關係管理、風險控制與營銷等制度或體系跟不上。

第三是引進技術。這是為何2007年青島銀引進兩家外資股東的重要原因,希望在這方面能與海爾及海信等青島知名企業看齊。

張廣鴻希望,在這樣努力下,十年後可以將青島銀落後國際同業的差距,從30年縮減至20年。

台長: 台北光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