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03 16:52:16| 人氣9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拼金季分析》學校沒教的理債觀念二:信用卡束之高閣 停損也要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學校沒教的理債觀三:別使用信用卡 2009/03/24

年輕人在經歷了五年的理債生涯以後頭髮開始花白,逐漸踏入中年的他已經沒有資格再稱呼自己為年輕人了。這個準中年人有幸(或者不幸)從 240萬台幣的貸款掙扎出來,開始有了一點理財的小頭腦。以下,是他把一些觀察和發現整理起來提供大家參考。

● 銀行喜歡借錢給有錢人,越缺錢的越借不到

年輕人債務纏身時曾經有幾度遭到現金斷流問題,眼看著當月份就快過不下去了。然而,銀行是不可能再讓他貸款的,甚至當他拿著信用卡想去提款機預借現金以便撐過那個月份時,還發現提不出錢來。打電話到銀行去詢問,對方回答預借現金的功能被停止了。

年輕人含著眼淚對電話狂吼:要暫停預借現金你們也要提早通知我呀,我急用錢卻題不出來,你們想害死人呀!而這樣的狂吼沒有用,因為銀行內部是根據客戶的風險指標來運作這些功能的開啟或關閉。而他年紀輕輕卻高額負債,對銀行而言風險是太高了。

後來,當年輕人的財務狀況逐健全,信用卡預借現金功能又自動被銀行重新打開。然而他發誓不再使用,這個功能是萬惡的淵藪,碰都不要碰!只是,雖然他不去動用預借現金,銀行卻三天兩頭打電話來告訴他,現在貸款有優惠的利率,問他要不要貸款。

有時候,銀行甚至告訴他,他本月分的信用卡消費 x萬元,這些錢可以使用分期付款來償還,利息比使用循環信用還便宜。這個準中年人哭笑不得的回答對方,抱歉,我每一期的信用卡款一定還清,絕不使用循環信用,當然對於你提供的低利分期付款也沒興趣!

這種電話多到煩不勝煩,搞得他後來有對電話的那頭再次大喊:我再也不要跟銀行借錢了,不要再打這種電話給我了!他實在很懷疑,這家台灣最知名的銀行信用卡公司難道這麼缺業績嗎?然而,他當年負債時可是極不受銀行歡迎的對象呢,現在怎麼突然間被銀行追捧了?

● 使用信用卡會導致錯估自己的消費能力

他突然明白一個道理:銀行喜歡借錢給有錢人,越沒有錢的人越借不到錢!因此,當你越不需要錢的時候,就越能跟銀行討價還價借到低利息的錢。反之,當你越需要錢的時候,就越可能為了借錢付出較高利息。因此,千萬別讓自己變得需要錢,否則對銀行就討不到便宜!

要如何才能做到讓自己「不需要錢」?很簡單,停止使用信用卡。準中年人目前的信用卡剪到剩一張,主要是為了方便。他每次刷卡較大筆的金額後就會去存錢:把這次刷卡的金額預先存入信用卡中。因此每個月拿到帳單時幾乎都不需要再繳錢,因為預付的錢已經抵扣了。

一定要弄清楚信用卡的用途是讓人方便,而不是讓人擴張信用透支消費的!這位準中年人厲行這個消費習慣,可稱得上是銀行又愛又恨的客戶。恨的是銀行幾乎佔不到這個客戶的便宜,愛的是,償債能力如此頑強的好客戶要去哪裡找?當然要想辦法借錢給他!

當準中年人的交遊越來越廣闊時,他發現有錢人喜歡用現金交易。這些人有錢不是沒道理的,事實上,使用現金交易容易掌握自己的現金流,從而幫助你守住財富。信用卡的問題在於,你以為手上還有很多現金,於是把這些現金花掉,卻沒想到信用卡帳單來了還要繳錢。

長期使用信用卡會導致你錯估自己的消費能力。而當你貪圖那個紅利積點可以換贈品的時候,你的現金流卻一點一點的流失而毫無知覺。偶一為之的循環信用往往更是長期負債的開始,很多卡奴就是這樣養成的。停止使用信用卡,這長期將使你不再需要借錢。

● 釐清自己與親人的財務關係

上班族的薪水該怎麼處理?準中年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把每個月薪水分成三部分,一是房租伙食交通保險通信等生活基本開銷,二個是提撥出來放到銀行存款,三是提撥出來給父母親未來的醫藥費存款。這些錢分別存在三個銀行,最後面兩個銀行的錢,基本上是只存不提。

給自己的存款以及給父母親的存款一定要分開。很多上班族以為自己每月薪水足夠應付生活,但沒想到幾年後父母親身體開始有病痛需要長期就醫,原本的薪水用來應付生活突然很吃力。這是因為在自己有能力時,「忘記」替父母親存款,以至於需要的時候拿不出錢來。

切記,你現在不存,以後就沒有。

很多年輕上班族將自己的薪水一部份交給父母親。這在準中年人的看法裡頗不以為然。事實上,準中年人已經看太多理財智商根本為零的上個世代長輩,兒女把錢交給他們,他們最後也是敗給了股市。與其將薪水交給理財智商為零的長輩,還不如幫他們存起來以後當醫藥費。

準中年人也將這個概念教育他自己的父母親。有時候長輩來跟他要錢想投入股市,他就會從這個「父母親未來醫藥費存款」中提款出來給長輩,然後告誡他們,這是你們未來的醫藥費,你現在用掉以後就沒有了。如果有幸從股市全身而退,請記得把錢存回來!

亞洲地區的父母親普遍有個壞習慣:把兒女當成財產來看。準中年人在滿18歲時,身分證就被父親拿去開人頭戶炒股票。這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分證被父母親拿去幹甚麼用。他在25歲時為此跟家人鬧了革命,把所有名下的人頭戶全數關閉。

幸好他在25歲做了這個事,否則他在30歲的境遇恐怕不這麼輕鬆了。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 把信用卡當成現金來用,今天刷一萬明天就去還一萬,不要等帳單來才還。如果沒有把握做到就別用,因為你會掌握不住自己的現金流。

- 銀行喜歡借錢給有錢人,越缺錢的人越借不到。請讓自己變成不需要借錢的人,讓銀行愛死你,這樣你就可以用越低的利息借錢。

- 普通上班族的薪水一定要提撥出兩分存款,一份給自己,一份給未來的父母親(醫藥費)。你現在不存,以後就沒有。

- 財務獨立,從切割自己的財務與家人的財務開始。你的錢不是不給父母親,而是幫他們存起來,因為他們根本不會理財。


■ 學校沒教的理債觀四:停損也要停利 2009/03/30

從理債,存款,到有財可理,準中年人這一路走了10多年。他只是一個收入還不錯的上班族,發不了大財,但也開始面臨要不要買房子,要不要投資股票,基金,外匯,甚至是親友來推薦購買投資型保單等問題的拷問。該怎麼決定呢?人生旅除上,誘惑真的很多。

● 理財第一步,存款

準中年人從 240萬台幣的負債中爬起來後,學到寶貴一課叫「不要借錢還債」,之後學到「不要借錢投資」。借錢還債可能不是很多人的生活經驗,但借錢投資的行為卻充斥在你周遭環境中。只要你心裡想:我手上這筆錢不必急著還(房貸,車貸等),可以先拿去投資。。。

這就是借錢投資。

借錢投資的問題在於,你必須要每個月還貸款。而如果你借錢拿去投資的項目沒有帶來預期收入(例如:股市慘跌),你還是得按月還貸款。而你當然沒錢可還,最終只能選擇賣股票去還錢。因此,借錢投資的人經常被迫在股票的低點賣出。這種投資法,虧本機會大。

多少人的財富就在這樣來來回回的過程中逐漸消失?回歸到準中年人先前學習到的個人理財重點:「關注現金流」,當你有債務要償還時,就是每個月有負向現金流。你的第一任務是把現金流變成正的,之後才有資格談投資,任何冒險的想法都可能使你加速進入地獄。

幾乎所有的投資大師與理財書籍都告訴你,投資要使用閒錢,拿去投資的錢必須是「萬一虧掉也不會影響生活」的。但他們沒告訴你,投資是比誰的氣比較長。股票在低點的時候,用閒錢投資的人可以等,但是你明天有房貸要繳不能等,氣短的你只好在低點拋掉。

對於一個剛步入社會開始空手奮鬥的年輕人來說,除了保險以外,任何理財商品都屬於不用考慮的範圍。因為存款是投資的第一步,沒有存款就不會有閒錢,當然更談不上投資。但,問題來了,有很多投資型保險甚至定期定額基金看來都比定存款利息還高,要考慮嗎?

● 對於保險的觀念

準中年人的親人曾是台灣某大保險公司16年的銷售人員,從赤手空拳到帶領 150多人團隊,因此對於保險的概念比一般人稍微清楚些。首先,保險不是理財產品,至少對一個收入普通的上班族來說不是。(保險公司有針對富人設計用來節稅的保險產品,一般人不太需要)

購買保險之前應該有的正確觀念,是「花出去的錢不要談獲利」。購買者需要在意的是能得到甚麼樣的保障,而不是「幾年可以獲利幾 % 」。不同的家庭需要的保險規劃並不相同,因此無法一概而論。但是從這個觀點出發,所謂「投資型保單」其實是很弔詭的產品。

準中年人曾經很認真的研究過某保險公司規劃的投資型保單,並使用拿手的 Excel算過十年二十年的投資報酬,最後發現算不清楚。保單內容試圖說服購買者將保險每三年可領回的部分再投入去購買該公司設計的某個預估投資報酬率幾 %的基金產品,形成不斷套利的情況。

而,基金的投資並不保障收益。換句話說,原本應得的保險還本收入,可能最終會在基金的失敗投資下蒸發,而保險公司卻照賺手續費不誤。準中年人最後終於搞清楚:投資跟保本是兩回事,不要混在一起談。投資有風險,如果期待還本,那就不要把應得的本,拿去再投資。

準中年人明白到,保險是生活的基本開銷,跟你每個月用水用電是一樣的,不應該把它用投資的觀念來看待。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可以開始購買保險,如果有閒錢,才去投資。如果沒有閒錢,存款,是累積閒錢的最好方式。

● 對基金的觀念

月付5000元台幣的定時定額基金看起來真誘人!準中年人看著手上的宣傳單之後有點心動。廣告傳單上還以圖形畫出過去的基金投資績效,翻了好幾倍,比定存好很多!然而,準中年人對於「投資成本」有著不太一樣的看法。仔細想一下,這種定期定額基金似乎沒那麼好。

首先,定期定額基金的銀行手續費加管理費,大約扣掉3%。注意,有時購買基金免手續費或有折扣,但贖回時手續費另收。仔細看會發現銀行的手續費促銷折扣就是把消費者當猴子耍(聽過朝三暮四的故事沒?)這3%就是投資成本,只是銀行要在前面還是後面跟你收而已。

其次,成本既然是3%,如果投資報酬沒超過3%當然是虧本,若投資報酬達4%,扣掉成本你淨賺1%,也不過跟定存利率一樣。因此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必須要超過4%,對你來說才比定存划算。購買基金的成本應該是手續費成本加上目前定存利率,因為這是「機會成本」。

準中年人不反對基金投資,但把投資跟存款的概念混在一起卻害慘很多人。簡單來說,定存沒有成本,但是購買定時定額基金,成本至少 4%,這還沒有算上萬一基金走跌的時候可能資產腰斬,因此兩者不能混淆。投資歸投資,存款歸存款,兩者要分清楚。

● 對股票與選擇權的觀念

預期投資收益要達到多少,你才會滿意?10%?20%?賺兩倍?三倍?

許多上班族之所以一輩子在股市的地獄裡翻來滾去,就是因為對於獲利有著極為不正確的期待。準中年人認為,一個好的投資如果長期有 10% 到20% 的穩定獲利,就是很好的投資。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天發現這個獲利突然暴增超過這個範圍,那就是該出場的時候了。

不要留戀,因為,暴利是怎麼來的,就是怎麼去的。

你已經聽過周圍的親友,或者計程車司機說過太多故事。在股市大好時股票賺好幾倍,結果慘跌的時候全部賠進去。大部分人將之歸咎於運氣不好,說是來不及跑。但準中年人認為,這是缺乏良好的心態所致。這些人,等到下一次股市大漲的時候,依然會重複同樣的錯誤。

這種人被稱呼為「散戶」。

投資,很多人講「停損」,也就是說當虧到某個程度時就要全面撤出不要留戀。說很容易,做很困難。標準的賭徒心態就是想再等看看,看會不會漲回來,最後往往血本無歸。與此同時,準中年人卻要強調「停利」,意思是當賺錢(利益)到某個程度,就要撤出不要留戀。

理由很簡單,能做到停利的人,才有辦法做到停損。

賺合理的利潤而不是暴利,是長期發展的良好心態。不是只有投資,在企業界也如此。大陸知名房地產開發商,萬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先生曾說,他的公司不做利潤超過 25%的生意。這種心態讓企業長期穩定長大,踏實,不冒進。而他的對手很多因為冒進而死掉了。

合理的利潤,才是長期致富之道。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 手上的現金不先拿去還貸款而去投資,就是借錢投資。借錢投資經常讓人被迫在低點賣掉(投資標的),以至於財富逐漸被侵蝕掉。

- 存款,是所有理財行為的起點。有了存款才有閒錢,有了閒錢才能投資。沒有存款的人不要談投資。

- 保險,跟喝水用電一樣是生活必需品,應與存款分開看待。保險跟投資也應該分開看待,因為對生活必需品講究投資回報率是沒意義的。

- 定時定額基金的投資成本,超過廣告宣傳單上說的,不要將之與定存相比。基金的投資成本等於手續費成本加上定存利率。

- 合理的投資利潤才是長期致富之道。虧到某個程度就該走,而賺到某個程度也一樣該走。不要留戀,暴利是怎麼來的,就是怎麼去的。

台長: 台北光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