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9 16:37:40| 人氣1,7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李鍾熙Vision》科技創新 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仲秋七點的Taipei City
* 李鍾熙╱經濟日報 2008/12/11

通常科技研發的目的是在為未來發展舖路,多需要長時間的孕育才能開花結果。但在不景氣的環境下,科技創新其實也能創造即時的工作機會,更可以讓政府的促進就業方案發揮更大效益,關鍵在於政府能否有效創造需求和誘因,並提供適當的技術協助。

首先,節能服務業(ESCO)就是以科技創造就業機會的例子。這是個中小企業型態的新興服務業,他們運用能源查核、模擬分析、智慧感測、照明空調及系統監控等技術,協助企業商家及機關團體降低各項能源支出,並與客戶分享節能成效,客戶節約愈多,節能服務業的收益就愈多。

這種節能服務工作,需要大量基層技術人力的投入,且對國家長期能源競爭力很有幫助,但要成功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持續提供節能減碳的誘因,並與油電價格脫鉤。只要節能誘因存在,需求就會上升,再加上適當的技術輔導訓練及獎勵,節能服務業就能順勢擴大,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除了節能之外,類似的服務業還有環保回收、工安保全及會展、觀光等。這些行業不但都需要較多的人力,也因為應用了新科技,得以開展出新型態、新機會,更會對台灣環境改善及增加來台商務有所助益,十分適合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推動。

其次,在不景氣時許多高價消費轉向「平價化」,因此凡能降低成本,或能為低價品提升質感的科技創新,都能擴大市場,進而提高就業機會,最近WalMart和麥當勞業務不減反增,就是明顯的例子。

台灣產業一向擅長於低價化,不論是電腦資訊或家電產品,只要調整迅速得宜,都有機會搶占更大的平價國際市場,擴大外銷。同樣如食品、衣著、紡織、樂器等傳統產業,尤其是高質感的民生必需品,市場上需求有增無減,若能再加上科技創新提高全球競爭力,便能擴大外銷,提供額外工作機會。

其中科技得以著力之處頗多,如改良產品設計、採用替代材料、以晶片取代多重元件、提升製程效率等,但還是需要政府比照早年大幅鼓勵外銷的政策,提供充分的誘因及獎勵。

此外,不景氣時常出現的就是所謂「微型企業」的創業者倍增,其中有許多是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是遭到裁員的員工。除了開計程車、小吃店及夜市擺攤之外,其實政府也可藉此機會提供適當誘因及機制,讓知識型的失業者透過網站相互連結,共同籌組團隊投入科技創業。如能在初期給予協助及支持,就能利用不景氣期間,完成創業所需的孕育準備工作,將來機會一到,便可成為社會及產業的生力軍。

總之,科技創新可以創造就業機會,誠如前所列舉的節能環保服務、平價產品外銷及微型科技創業等例子,目前政府已有相關的計畫在推動,但關鍵在於能否有效提供誘因、創造需求。一旦需求出現,再輔以適當的技術協助及訓練,就能水到渠成,對增加就業機會與提升國家競爭力都有幫助。(作者是工研院院長)


◆ 機會留給積極的人
* 經濟日報╱周怡秀 2008.12.11

公關公司安排一個媒體專訪,但新聞遲遲沒有露出,負責的聯絡窗口仍不放棄,多次提供不同角度的資訊給媒體,希望對方撰稿,不過最後還是沒有成功。

一段時間過後,這位聯絡窗口主動告知,找到另一個媒體的專訪機會,希望能彌補之前的失敗。結果,這個專訪相當圓滿成功。

【心得分享】

努力不懈怠,是新一代工作者必備的工作態度,這位公關公司的負責窗口,對於無法履行之前的承諾,始終惦記在心,並主動安排補償方式,讓業主感到特別窩心。在這個什麼服務都要收費的社會,他的用心更屬難得,也強化我們的合作默契。(作者任職於外商公司)


◆做喜歡的事 中輟生也可以走出康莊大道
*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 2008年12月16日電

經濟衰退,過去「唸名校、出路好」的觀念,恐怕得重新省思;而被視為「不學無術」的調酒、魔力氣球,如今卻有人在國際上闖出名號,成為「台灣之光」,可見條條大路通羅馬。

到底這些被正統教育體制放棄的人是如何活出春天呢?國立中正大學將於18日邀請魔力氣球達人陳奕偉、多位國際調酒冠軍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述說他們如何做自己喜歡的事,並把這些技藝變成「世界第一」的真本事。

中正大學表示,自從2006年開始,台灣陸續出現一群20幾歲、被稱為「台灣之光」的世界冠軍,這些原先不被主流社會視為「正當工作」的國際級專業人士,在世界舞台展露頭角之後,也讓國人開始省思,原來還有人可以這樣「出頭天」。

然而,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這些原本被正統教育體制放棄的「台灣之光」,要獲得今天的成就,其實需要克服的困境、經歷內心的煎熬,以及外人的質疑、資源支持的匱乏,都是一般升學主義學生的好幾倍。

例如,獲得美日職業汽球大賽冠軍的陳奕偉,大學唸了兩年就遭到退學的命運;而有好幾位從中學時代就被視為「放牛班問題學生」的國際調酒大賽冠軍,也是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長。多年來帶領「金牌調酒團」征戰世界各地、獲獎無數的「調酒界教母」謝美美老師感受最深。

謝美美表示,台灣的正規教育體系,放棄了許多可以在國際間發光發熱的學生,並將他們打入問題學生之列,要不是一群有心的老師,長期發掘培養這些有天份的璞玉,再經過有系統的訓練雕琢,以今天台灣的調酒界實力,也不會站上國際舞台發光。

但令她相當氣餒的是,目前對於如何建立有效、健全的調酒選手培訓體系,以及如何讓出國比賽的選手在國際簽證等事宜,都還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也讓這些年輕人的「世界冠軍之路」走得非常艱苦。

如今已在台北自行創業的氣球達人陳奕偉,幾年前還是遭文化大學退學的中輟生,但不到幾年光景,不但拿下美日職業汽球大賽冠軍,還擁有一家業績逆勢快速成長的氣球專業設計公司。

陳奕偉表示,在他決定要用氣球設計的專業,做為終身志業時,馬上就發現國內任何一種教育體系,都無法提供他足夠的專業知識與學習資源,在支援匱乏的情況下,他靠著從網路上搜尋國際間各種公開教材,配合自己研發創新,才能艱苦地走到這一步。

發起這次活動的工研院資通所所長林寶樹指出,這一系列的「生命故事」活動,除了有精彩的生命故事講座之外,還有大規模的網路徵文比賽「第二屆生命故事創作獎」也將同步舉行,民眾只要上活動官方網站,就可以與他人分享真實感動的生命故事。

最初想到「生命故事」系列活動創意的國立清華大學講師陳千惠表示,當初她因為學生都沈迷於網路世界,於是就想到「到網路上找學生」,希望「用生命影響生命」,也歡迎大家到中正大學來分享這些年輕人的生命故事。


◆ 為人才開大門:政策與反思
* 黃國治 2008-10-01 

過去幾年全球景氣空前繁榮,經濟成長驅動著人才需求,人才短缺議題成為普世焦點,東亞各國也紛紛推出各種吸「人」大法,如中國以吸引管理與實用技術長才為主的「引智計畫」、香港的「優秀人才入境計畫」、新加坡整合性的「人力21」計畫等等。如今雖然高油價、高通膨及金融風暴烏雲罩頂,全球景氣有陷入衰退之虞,但對於吸「人」條件較差的台灣而言,反倒是個向全球落難人才伸出友誼之手的好機會。

只是,人才引進,遠比資金與技術的全球流動複雜許多。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今年8月中旬,經濟部「延攬海外科技人才訪問團」帶著浩浩蕩蕩、總計35家的法人及廠商代表前往美加徵才,這已是「攬才團」連續第6年出訪。

@ 新生力軍

據隨隊的外貿協會人員表示,原本鎖定以美國華裔人才為主的攬才行動,這次卻來了許多美加當地人。

「或許是因為美國經濟前景黯淡吧,可以感受到他們真的很想轉來亞洲發展。」官員表示,現場詢問最多的還是薪資,至於環境轉換如果一時適應不來,也可以擔任台商全球佈局的駐外人員,協助廠商加強與美國的網絡連結與市場開發、技術引進等,以多元方式貢獻能力。

「攬才團」只是政府眾多引才方案之一,去年各方案總計延攬了271位海外高階人才,成果不錯。今年各界更是積極,光是產業研發大本營之一的工研院,就一口氣開出62個職缺。只是眼見許多外籍人才想來亞洲發展,政府卻因預算年年刪減,無法擴大辦理集體攬才行程,只好回歸市場,請廠商自行把握良機了。

外籍人才轉進亞洲,對於過去向來以「華裔人才回流」為核心的引才思維,的確是個新契機。

一方面華裔人才若回鄉效力,台灣都競爭不過香港和中國。而過去20年台灣出國攻讀博士的菁英人數減少,專業領域和地區則更形分散,想再用從前那種順著人脈、「同學同事相招來」的方式攬才會很困難,而一些新興領域如高分子奈米、同步輻射等,也將難以擺脫人才不足的窘境。

@ 移工移民,一兼二顧

以往我國吸引海外人才的另一個政策盲點,是「移工易」而「移民難」。

一般而言,政府站在發展經濟的立場上,都會鼓勵甚至協助廠商引進人才,但是否讓這些人才從安居樂業進而落地生根?要考慮的就多了,包括國家安全、人口密度、是否排擠本國人民就業,以及教育及社會福利的胃納量是否足夠等等。

台灣在這方面素以「不夠友善」著稱,例如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5條規定,外籍白領必須在台連續居留5年、且每年居住183天以上,才可申請永久居留權,雖有但書規定「為我國所需之科技人才」例外,但實務上卻少有前例、難以落實。而且工作證到期需換新,萬一到期前後正好出國或是不慎錯過了日期,對不起,以前的居留年資一筆勾消,一切又重頭算起!

近年來,除了為爭奪人才提供誘因外,嚴重的「少子化」與「高齡化」隱憂,也逼使各國逐漸開放「移工」與「移民」的界線。去年7月經建會曾提出研擬在2050年之前引進百萬名投資或專業技術移民的大計劃,移民署也提出了「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草案,並於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為政策鬆綁邁出第一步。

@ 禮遇人才開大門

事實上,將延攬人才與居留、移民政策掛勾,正是新加坡及香港在人才爭奪戰上得以勝出的原因之一。

在新加坡,大學學歷以上、具有專業技術的外籍白領被當地公司雇用後,只要獲得「就業准證」(EP),就可以向移民局遞交永久居留(PR)申請,從申請到批准,大約是3-6個月。PR到手後就可以租國宅(即政府組屋,有配偶者可直接購買)、子女可用同樣條件享受公民教育(需經過考試分校,公立學校每學年費用約合2,000-3,000坡幣,即4.5萬至6.6萬元台幣)、配偶與21歲以下子女可直接申請PR、父母也可申請「家屬准證」;持有PR兩年後,則可以申請歸化為公民。這樣的開放魄力,難怪擁有PR的新加坡技術移民佔總人口的比例快速增長,從1990年的3.6%躍升到2000年的7.2%。

至於南韓,則從校園就開始扎根,南韓教育部推動的「南韓就學計畫」,預計在10年內吸引5萬名外籍留學生,並發展為「亞洲人力培育中心」;對於外籍專才,也提供如延長居留時間的「金卡制度」以示尊重。

@ 莫忘本國人才

話說回來,引進人才固然很重要,也是國家競爭決勝未來的關鍵,然而弔詭的是,目前我國大學及以上畢業生的失業率高達5.26%,這其中,大學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不能相符的「學用落差」等兩大問題,各界討論已久,必須儘快找出解決之道,才不會出現外來和尚有念不完的經,本地學子卻遊手好閒的怪現象,對社會的長遠發展更為不利。

此外,「人才是磨練出來的」,李家同教授曾撰文指出,他有許多台清交名校畢業的學生,進入科技界後雖然薪水不錯,但卻有個共同的牢騷──工作太簡單了,挑戰性不夠。

他指出,論能力、論學識,台灣學生在畢業時不會輸給歐美明星大學,「可是進入職場後,慢慢地差距就拉大了。」

原因很簡單,台灣廠商總是急功近利,例如需要某種電路設計時,十之八九會向國外要求授權,自家工程師只能把買來的線路當黑盒子般使用。

「我們使用現成線路十年,和別人動腦筋設計了十年,誰比較厲害呢?」李家同提醒,「我們要引進國外的科技人才,在國內要先營造一個有高挑戰性工作的環境。」否則過了一陣子,人才就不再是人才。反之,如果政府贊助一些高難度的大型研發或生產計畫,外國的人才會「不請自來」的。

不管外來人才,本國人才,能讓各方近悅遠來、人盡其材,這個國家就已立於不敗了吧!

台長: 台北光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