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2 11:14:42| 人氣1,0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產經動態》中國與香港 市道比SARS期間更嚴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財訊月刊 2008/12/09

倫敦金融城和華爾街一片哀鴻遍野,做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當地銀行龍頭匯豐銀行在九月小裁一百人後,終於在十一月中旬宣布在香港大裁四五○人,合計占了全球裁員人數的三四%。由於眾所皆知匯豐在金融海嘯受創不重,都能下如此重手,在其他銀行工作的金融白領自是人人自危。

十一月中旬一個傍晚,蘭桂坊一家外籍金融白領愛去的愛爾蘭酒吧。踩在滿地花生殼上(愛爾蘭酒吧的特色),幾個台商、外籍券商員工,端著大杯啤酒互吐苦水,「裁員」自然是主要話題。一位台灣人前陣子和外商銀行約談生意,對方原先說好會來三個,卻只到了兩個。原來另一個出發前一小時被裁了。另一位台灣人則說起他朋友,一位歐系銀行操盤手的不幸遭遇。上個月該銀行歐洲人資部門的人專程飛到香港,找他朋友的老闆—該銀行亞洲區投資長「聊聊」。不久這位投資長匆匆走出會議室,「發最後一封mail」。現在他朋友一個人得身兼三個人的業務(因為另一位同事也被裁了),「金融業真的很現實,」眾人感嘆。

震耳欲聾的熱門音樂中,一位台灣券商職員趁著酒意對記者說,「你要問我們現在在想什麼?告訴你,我們都在想什麼時候會被裁員!」

連常被媒體封為「金童」的外資分析師,也逃不過被裁員的命運。高盛等外資券商都傳出裁員消息,但幅度最大的恐怕是全球縮編五萬人的花旗銀行。花旗證券的客戶近來常收到報告,註明該公司「Discontinuing coverage」(終止報導)某公司,甚至連中國的聯想也在列。因為追蹤下游硬體的分析師Jim Liang被裁,而且「遇缺不補」,所以花旗研究部從此不再出聯想等公司的報告了。曾與Jim共事的大洋財務長楊應超感嘆,Jim曾在華爾街工作十多年,當初是被花旗高薪挖角到香港,還下了極大決心舉家從美國遷來,結果卻落得如此下場。

經歷過2001年科技泡沫裁員潮的楊應超分析,外資裁員往往不是以績效為第一考量,你能否被取代才是重點。例如駐點台灣、負責DRAM和面板的張家麒最近也被裁,但他在花旗內部考評其實極為優秀。他被裁的唯一理由是另一位半導體資深分析師陸行之完全可取代他的功能。據花旗內部員工透露,花旗亞洲研究部近來將日本、澳洲一起併入,合起來有一七○多人,顯然是為了進一步裁員作準備。

■ 外籍白領消長指標:房租大降、學校債券暴跌

雖然沒有具體數字能證明有多少外籍白領已飛離香港,但當地人都認為,老外少了不少。一個指標是蘭桂坊上半山的磚道,尖峰時期下午五、六點開始就有大批下班的交易員站在路上聊天喝啤酒抒壓,往往人多到車子開不過去。但現在到了七、八點,熱門酒吧竟然還有幾張空桌子,這可是SARS之後僅見的現象。

除了觀察蘭桂坊的人潮,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大中華區總監王浩舉出香港外籍高級白領消長的兩個重要指標,一項是高級出租住宅(專供外派高階主管)租金已暴跌。這點年初才轉買為租的王浩有親身感受。「這些人要不然被裁、被調走,不然就是紅利大幅縮減,負擔不起了。」

另一項是當地國際學校的無息債券價格。這點台灣人可能難以理解,由於之前香港外籍人士暴增,外籍主管子女念的香港國際小學、幼稚園過去二、三年一直處於嚴重的供不應求。持美國護照的王浩發現他朋友的小孩要進國際學校,父母面臨的壓力一點不亞於他當年申請耶魯大學時。當地國際學校有一套很符合香港精神的解決辦法—發債協助學校建設,持有債券的家長子女可優先入學。部分學校債券去年甚至飆到數百萬港幣的天價,「現在那些債券都崩盤了。」

金融業雇用香港一六%就業人口,其中香港人口中的「Expat」(Expatriate,外籍人士的縮寫)位居金字塔頂層。香港群聚的對沖基金、投資銀行都有眾多百萬、千萬美元年薪的金融貴族,他們領到紅利時往往一擲千金,直接帶動旅館、酒店、房地產、汽車銷售等相關行業的營收。加上房市、股市慘跌讓港民也縮衣節食,受此衝擊,零售業已傳出倒閉聲,十一月初,香港有六十年歷史的泰林連鎖電器便宣告破產。

香港職工盟理事宋治德認為,零售業的倒閉高峰會出現在耶誕之後。因為現在不少搖搖欲墜的零售業還寄望在耶誕旺季撈一筆,拿錢再倒閉,尤其是最能反映景氣的酒樓業更嚴重,他擔心SARS的「惡性倒閉」風會重現,當時不少高檔酒樓貼上「內部裝修一個月」後宣布倒閉,換個人頭登記之後原地「再出發」,經理、員工都是原班人馬。再加上香港還有上萬建築工人因澳門金沙賭場停建而失業,「這一波可能會比SARS期間還差,」宋治德判斷。這意味香港失業率可能達到八%以上的SARS水準。跟著全球金融景氣的大起大落,就是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所付出的代價。


■ 馬總統:對岸投資環境不如以往
* 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記者范凌嘉/連線報導

馬英九總統九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中國投資環境已不如以往,因此推動兩岸直航,只想改善投資環境,並非鼓勵台灣人到中國投資,擴大內需才是當前要務。

針對馬總統談話,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表示,馬總統是希望將兩岸交流障礙排除,吸引更多台商回流,「這並不代表政府對於大陸經貿政策的轉向」。

王郁琦說,直航改善台海交通,讓兩岸交流更便捷,應該不會造成人流、物流與金流流向中國,反而有更大誘因,讓台商把營運總部移回台灣。

馬總統並強調,兩岸應先擱置複雜與根本的議題,先處理與人民生活有關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急迫議題,「終極的議題許多年都可能無法解決。」

華郵十日在第一落第廿版以「台灣領導人專注在經濟議題」為標題,小部分報導這項專訪內容,並在該報網站上公布這項訪談全文。

馬總統在專訪中,表達台灣希望明年五月能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這項議題是在未來幾個月內,很快就會協商,但仍需要許多方面的努力、談判與諮商。


■ 噩夢來了?再觀察中國三個月
* 經濟日報╱記者 劉煥彥

通貨緊縮真的已經打到北京的大門口了嗎?綜合中外專家意見,通縮陰影確實存在,但11月經濟數據只是第一個月,未來還需要觀察中國CPI數據三個月,再搭配中國零售與工業生產數據,才能看出中國是否確定步入通縮。

從樂觀角度來看,中國抑制通貨膨脹的壓力已告解除,有利於民眾消費支出,也為中國領導人今後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調控政策增加更多操作空間,但中南海當局在全力「保增長」的同時,也得預防發生通貨緊縮。

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出現近兩年來最低增幅,主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滑,特別是國際原油價格快速回落所導致,並反映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經濟成長放緩,進而導致需求萎縮。

中國11月出口出現七年來首度衰退,但近幾個月工業生產並未同步下滑,意味廠商沒有隨著國外需求變小,而降低生產規模。若接下來兩、三個月中國工業生產沒有同步下降,中國出現通縮的可能性就會愈來愈大。


■ 彼岸產業升級政策 喊卡
* 記者陳慧敏/綜合報導

中國「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昨(10)日在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首要任務是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增長,強調明年將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對應全球經濟變局。

會議宣示,要支持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顯示該國「轉型升級」政策停頓,去年下半年以來發動「勞合法」、宣示要淘汰勞動力密集、附加價值低產業政策已被檢討,如今,重新肯定勞力密集產業。


■ 中國物價大跌 衰退通縮罩頂
* 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

中國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意外創下22個月以來最低增幅,國際信貸評等機構穆迪投資指出,中國正面臨經濟衰退及通貨緊縮的雙重風險。為防止經濟環境進一步惡化,預期中國政府將於明年初公布第二次財政刺激經濟方案並再度降息。高盛則調降中國明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至6%。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11)日表示,中國11月消費物價只比去年同期上漲2.4%,不僅遠低於10月的4%,更不如經濟學家平均預期的3.3%。

彭博資訊報導,由於食品及商品價格的壓力舒緩,中國可能得在日前採取11年來幅度最大的降息後,再度使出調降利率的手段。不過,僅十個月前,中共高幹還在對抗攀上12年新高的通貨膨脹率,現在則是得防止物價、企業獲利及民間消費直線滑落。

英商渣打銀行駐上海經濟學家魏利說:「通膨趨緩將給人行更多降息刺激經濟成長的空間。若發生通貨緊縮,最糟糕的可能性是生產者砍價格,導致企業獲利縮水,進而使得工資降低,最後抑制民間消費。」

從個別數據來看,11月食品價格只比去年同期成長5.9%,增幅創近兩年來最低。非食品價格也只增加0.6%,是近四年來最低增幅。

至於電信資費也下跌19%,豬肉價格降低9.3%,成衣價格同樣縮水2%。

路透報導,中國物價壓力快速消逝的另一個明證,就是在截至今年11月的過去一年,中國非食品通膨僅成長0.6%。反觀在截至10 月底的過去一年,中國非食品通膨就成長1.6%。

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主席李晶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我們相信,人民銀行有放寬貨幣政策的進一步空間,以避免經濟過度放緩,並且擊退通貨緊縮。」

穆迪預估,中國人民銀行將再推出新一輪寬鬆貨幣政策,包括降低銀行存款準備率1%以及調降1年期貸款利率0.54%。

受到中國新公布出口及外人投資數據不佳的影響,高盛證券看空中國經濟前景,把2009年中國GDP成長率從7.5%調降至6%,是歐美主要金融機構中最不看好中國的業者。

【2008/12/12 經濟日報】

台長: 台北光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