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12 08:33:12| 人氣9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楊振寧vs.朱經武 「科技挑戰勝過金融風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與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昨天以「物理學的誘惑」為題,在台北暢談兩人學習科學的經驗(記者徐兆玄/攝影)
* 記者楊正敏/首都報導

兩位物理學大師楊振寧與朱經武昨天以「物理的誘惑」為題,闡述物理的魅力。楊振寧說,今天身處歷史上非常特別的時代,比過去人類面臨更嚴重的問題,勉勵青年學子了解長遠發展趨勢,做出自己可以滿意,並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高溫超導體大師朱經武,應龍應台基金會之邀開啟這場世紀對談,吸引數百位民眾聆聽,現場座無虛席,還有人在場外看轉播。

朱經武以「『物理』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俱往矣,數風流人物,且看今朝。」形容物理的魅力。

楊振寧說,「物理學很艱難,有好奇心就不難。」許多物理發現的影響是無法評估的,改進生產力及人類的福利。像馬克斯威爾方程式把人類帶入電磁波通行的時代,如果沒有他的發現,現在就沒有無線電、電視、網路,現代的政治經濟就無法運轉。

這些物理學家當初只是單純被好奇心吸引,並不知道他們的發現會對世界有多大影響。

朱經武說,人類社會變化的原動力不是經濟,也不是政治,而是科技。最有用的資源是腦力,許多國家開始重視教育,打造知識型的社會,才能有創新。人最大的喜悅就是發明,讓社會向前進、愈來愈好。

他強調,起初也沒人相信高溫超導現象,發現時被認為跟電燈泡一樣重要的發明,具有發展新科技的潛力,未來如果能發現「室溫超導」,就能發現一個美麗新世界。

楊振寧說,科技發展神速,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代,科技一百多年來的特殊發展,導致世界結構的改變,是歷史上沒有過的轉變,「我可能完全看不到」。

他強調,金融風暴固然重要,但不是人類最大的挑戰,高速發展的科技,就像猛加速的高速火車,不曉得結果是什麼,面臨的問題要比歷史上的嚴重許多。


■ 楊振寧:研究的苦 靠欲望克服
* 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物理學大師楊振寧說,傳統教育哲學常要求學生拚命「苦讀」,若研究的過程中「太苦」,成功的可能性不太大;要有欲望、希望和動力,克服過程中的「苦」,摔倒了才能站起來。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則勉勵年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熱情,還要認識自己,隨自己的興趣,找自己的路,執著下去,也要拿得起放得下。

有學生問到「放下和放棄、固執和堅持學」有什麼不同?楊振寧說,「你自己知道。」他強調,師長要考慮年輕人的想法。

楊振寧認為,中國的教育哲學要學生「專」,日、韓也有類似情形;美國則是要學生海闊天空,一味想要學美國,是因為沒看到美國不成功的例子,其實東西方各有所長。

楊振寧說,成功不是理所當然,要不斷嘗試,過程中有很多苦,很多失敗,但為何沒有停止,就是因為有欲望和希望,讓人有站起來的動力。

他回憶說,到美國之前完全沒有做實驗的經驗,物理以實驗為基本,到美國就是想寫一個實驗物理的論文。「我動手不行(指對做實驗不在行),所以學校裡流傳一句話,『那裡有爆炸,一定有楊振寧』。」

當時有一個老師跟楊振寧說,前幾天寫的文章還不壞,寫長一點可以當博士論文,就可以畢業。楊振寧想了兩天,就接受了這個建議。「我如釋重負,」他說,「不應去堅持一些沒有益處的事。」

朱經武認為,研究要有樂趣,也要知道何時放下,世界上有很多的事可以做。他小時候就對電磁學感興趣,也喜歡動手做,再加上中學時楊振寧得諾貝爾獎的影響,朱經武原本也想走理論物理,「但後來遇到楊先生,就下定決心不走理論。」他笑說,「我和楊先生腦子的線路完全不一樣。」


■ 科研有傳統 年輕人才知做什麼
* 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物理學大師楊振寧認為,廿世紀中國的科學已有驚人的發展,兩岸今天大學生的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但科學研究要有長期傳統,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台灣幾十年的成長,總體來看很成功,代表社會結構裡有正面發展的可能。

楊振寧昨天在與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的對談中指出,有人質疑,兩岸都投資很多經費在科學上,為什麼都沒有具體成果,連個諾貝爾獎都沒有。

他說,很多人愛拿八四年中國只有一面奧運金牌,但現在已超越各國,拿下最多金牌為例,但他認為「科學和運動拿金牌不一樣」,不能太著急,要慢慢來。

楊振寧說,科學研究要有傳統,年輕人在傳統的影響下,才知道什麼值得做,拿什麼態度研究,不是一兩天就能達成的。今年相當熱門的粒子物理,他也有不同的看法。他直言,「廿歲的年輕人要做高能物理實驗,得想想有沒有前途。」至於那個領域具有未來性,楊振寧說,朱經武的高溫超導就很值得研究。

中國曾在一九七一年時要花一億美元建造加速器從事高能物理的相關研究。楊振寧反對。楊振寧對鄧小平說,當時中國還很窮,花這麼多錢建加速器,對經濟民生沒好處。後來非物理學的科學家也群起反對,大家都吃不飽,卻讓少數人吃肥肉,最後大家都會餓死。

楊振寧說,歐洲政府投資大強子對撞機,希望證實一個過去未曾看過的「希格斯粒子」,找到了固然很好;找不到也更有利,表示過去成功的理論有缺陷,發現「對的東西其實是不對的,這樣才是真正有大貢獻的科學」。

【2008/10/12 聯合報】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9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台灣百寶箱 |
此分類下一篇:國立政大、中山 進全球商管50大學院
此分類上一篇:央行降息》彭淮南的3個理由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