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24 10:35:25| 人氣7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職場10大求生術 過期新鮮人反敗為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彭杏珠/遠見雜誌

畢業即失業的情況連年加劇,社會新鮮人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面對殘酷的職場,年輕人該如何自處?專家認為,除了依據以下10步驟調整心態,多累積打工與社團經驗也能為履歷加分。

根據1111人力銀行最新的調查顯示,台灣企業主不想雇用社會新鮮人的比例正逐年增加,從2006年的21.54%增加到38.72%。主因是認為新鮮人職場經驗不夠、專業能力不足以及抗壓性差。

面對殘酷的職場現況,年輕人到底該怎麼辦?人資經驗豐富的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總經理劉玿廷、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共同把脈,提出新鮮人十大求職步驟。

1.先確認自己想要什麼?

許多人投入職場後,才發現選擇的工作並非所愛,開始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應付工作,結果得不償失。

劉玿廷建議求職者先列出自己十個最愛的工作,再回頭檢視是否擁有這些工作所需的技能,如果條件不足,趕緊補強、考證照,或退而求其次,選擇另外的工作。

2.掌握就業市場趨勢

求職者必須蒐集資訊,瞭解市場職缺性質、產業發展現況。「熟悉就業環境,有助求職者拿捏尺度,不至於提出不合理的報酬條件,影響面試結果,」吳睿穎說。

3.真誠面對自己的個人貢獻度

年輕人往往只思考「公司可以給我什麼?」,常常忽略「我可以帶給公司什麼?」其實後者才是雇主徵才時考量的重點,如果想不出任何貢獻,得加把勁增強實力。

4.懂得行銷自我

專業知識不等於專業能力,行銷更甚於專業能力。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年輕人絕對不能等面試官來挖掘自己的優點。是否被錄用,就在關鍵幾秒間。「你必須懂得行銷,讓面試官很快知道你的潛力及優點,『說服』他給你一個機會,」吳睿穎補充。

5.淡化競爭劣勢

展現優勢固然重要,更要針對個人缺點,預先準備說詞,巧妙地轉移焦點,避免落入面試窘境。但最終,還是要面對現實,在尋找工作之餘,把握時間,安排進修課程,提升競爭力。

6.展現被信賴的獨立個體

企業主不肯聘用新鮮人的第三大主因就是年輕人抗壓性低,面試經驗豐富的吳睿穎建議,面試時,要表現出獨立自主、主動學習的一面,切忌不要由父母、親友陪同面試,要讓面試官確信,你遇到困境時,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7.得體合宜的裝扮

「外表穿著」是錄用與否的重要因素,若無法取得面試者好感,錄取率幾乎微乎其微。什麼才叫得體,因公司而異,求職者最好事先收集相關資訊及面試者喜好,如果無法得知,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整齊大方的素色套裝。

8.守分際,不踰矩

年輕人活力四射、不拘小節,常常捉不準分際,例如忘記關手機,面試過程中,還接電話;坐姿不雅、蹺腿、抖腳;沒有敲門就進辦公室等,會讓面試官和眾多等待面試者留下壞印象。

9.把握每一次機會

年輕人常大量投遞履歷,當有面試機會上門時,只憑網路相關資訊,就認定這份工作不適合,或認為企業規模不大而拒絕面試,有可能錯失一展長才的機會。實際面試才能瞭解工作內容及公司潛力,規模大小不是重點,適不適合才重要。

10.參考前輩建言

進入職場是人生關鍵時刻,若有前輩指引,必能少走冤枉路。新鮮人可徵詢已踏入你理想職缺或產業的前輩意見,進一步瞭解產業現況與工作內容,也能學到職場上處理事情的技巧。

謹記上述十大建議,新鮮人至少能掌握部分利基。不過劉玿廷建議,最好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培養職場所需技能,主動尋找工讀、實習機會,累積資歷與經驗,有助於往後的求職。

對照1111人力銀行2006、2007年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出打工經驗的重要性,在企業晉用新鮮人最大的考量這個子題中,除專業所學之外,打工以及社團活動經驗都是前五項指標。

目前各大人力銀行或人資公司都有校園服務專案,劉玿廷提醒學生在校時,就可以透過人資公司的派遣管道,找到各種短期工作機會,從派遣當中累積社會經驗,如果表現優異,也會成為人資公司的人才資料庫成員,畢業後很容易找到合適的機會。

吳睿穎呼籲,先把興趣放一邊,總不能喜歡游泳,就一定要當游泳教練吧!學著喜歡自己的工作,把飯碗扶好,有足夠條件後,才有資格要求飯碗裡要有魚翅或鮑魚吧!


黃偉權:加速改革 另闢戰場
* 記者 林巧雁

外銀來勢洶洶,對國際金融市場相當有研究的麥肯錫台北分公司總經理黃偉權說:「要趕在外銀規模尚未擴大整合前,加速改革,另闢戰場。」

2000年歐洲銀行併購金額達470億歐元,當時只是歐洲市場內部的金融整合。之後,併購活動逐漸緩和,直到2005、2006年,歐洲內部市場成長飽和,併購觸角開始延伸至其他市場。

歐洲銀行從西歐買到東歐,業者尋找跟本國市場相似的second-home market(第二主要市場),目標是成為泛歐洲的區域性銀行,2005年銀行間跨國併購金額衝上410億歐元。

「歐洲銀行展開跨國併購成為泛歐洲銀行,不只是機會,而是requirement、是necessary(是必要的)。」黃偉權強調。

台灣的銀行現在處境比當時歐洲銀行向外併購更險惡,黃偉權建議,台灣的銀行應該學習歐洲的銀行,先自我整併,然後到海外擴展第二主要市場。

「當銀行規模夠大,優勢是降低成本,取得中心的定位,而非只是單一市場的位置。」

黃偉權分析:「投資台灣本國銀行的外資分為兩種,一種是本身在亞洲歷史悠久,超過二、三十年經驗,不只在台灣,在其他亞洲區也有經營與併購經驗,亞洲區已經是big part of revenue (占集團重要獲利)。對他們來說,台灣是真的可以獲利的地方。」

另一種則是在亞洲沒有太長歷史的外資,也就是late comer(新進者)。他們到台灣發展,是基於大中華區整體策略考量,看的是整個亞洲區。

他們認為,進軍中國可能需要十年才能獲利,先到台灣取得一席之地,並把台灣當成一個卓越中心,訓練人才,未來把台灣的人才移植到中國。

台灣的銀行可從歐洲的跨國併購經驗獲得啟發,創造第二主要市場,黃偉權建議,中國、越南的文化背景與台灣較相似,也許可以成為第二、第三的主要市場,台灣的銀行業者以五至十年時間,成為泛中華區或泛亞洲區的銀行。

【2008/04/18 經濟日報】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