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20 22:50:37| 人氣1,16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和解者的世紀 達賴喇嘛來自達蘭莎拉的叮嚀(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貧富差距是不道德的

問:剛剛講的是政治領袖,那商業領袖呢?你覺得商業上的領導者也應該帶動社會正面的走向嗎?

答:當然,我覺得今天商業界面對脆弱有限的環境,很多耕作方式也會影響到環境,像養雞養豬和大型農地的運用,都會造成環境傷害,也會影響到健康。
人們只想到獲利,沒有考慮到環境影響,大型產業用不同材料造成水及空氣污染,很傷害環境,經濟對生態的影響非常重要。

還有貧富差距,除了國際間的差距,還有一國內的差距。貧富差距不但不道德,而且也是社會的問題,因此二十世紀,馬克斯提出社會經濟論在蘇聯落實,中國也有施行,但是失敗了。

鄧小平承認社會主義的精神,但開始市場導向的經濟政策,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成功了,可是也造成很多負面影響,現在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大到無法想像。社會主義的經濟體證明不成功,可是資本、利益導向經濟,由於政體的專制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我們必須找出健全的制度,商人除了在環境保育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在維護社會正義上也是。

問:我們還是嚮往有更美好的社會?

答:的確,我認為隨著時間流逝,人類學到經驗,發展出更緊密的關係,以亞、歐洲為例,美國、台灣也都變得更緊密,以前台灣不是這樣的,現在轉變了,印度、亞洲其他地方、日本、澳洲都是,大家在精神層面都更接近了,人類成為天下一家(oneness of humanity)。我覺得非常正面,這也是最新的現實,讓我們視野更開放,思考也更全面了,所以我對這世界很有信心,很樂觀。

問:在這個資源匱乏的世代,很多人還認為成功就是大規模擴張,此時此刻,是否該重新檢視成功?

答:成功要依不同情境而定,譬如說我們現在的進行訪問,到目前為止我就覺得很成功(哈),你得到足夠的東西回去分享,這就是成功。

個人物質上的成功、或國家經濟成功,要依每個人的不同看法。同一個事件有人認為成功,有人認為不成功,成功是非常主觀的。我認為成功要看滿足感,滿足感就是說你的心態。

事實上,客觀來看,你無法定義成功,以人類登陸月球的太空科技來說,客觀來看只看登陸月球,算是非常成功,可是想到還沒有登陸水星和金星或更遠的星球,那就不算成功。這樣看來,就算你進入銀河,你也很難說你成功,因為還有其他星系。成功是很主觀的看法。

經濟上要定義成功也是,台灣今天的經濟發展跟三十年前比困難多了,可是跟其他國家,像跟北韓比,還是很成功。現實是相對的,因此成功的定義要完全從觀看者的角度來看。

問:那我們如何訓練自己重新審視成功?

答:全世界都同意我們應克服貧窮。貧窮是說一天生活所需不到一美元。有人認為每天只靠一美元就足夠,就是成功,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我們必須遵守普世的標準。

■ 成功,不能忽略內在價值

問:除了普世標準,很多人老是在比較物質上的豐裕,可是成功不該由財富定義?

答:要有成功的生命,我們不能忽略我們的內在價值。有人在物質上很有錢,億萬富豪在世界各大洲都有洋房、大台車,可是內心裡卻是不開心的,那就是不成功。另一方面,印度山上或街上一個很窮的乞丐,有人給錢,就很開心,那也太極端,我們不能說那是成功。同時滿足了普世的物質標準和精神需求,這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所有成功快樂的生活,應該結合物質和內在價值。

問:怎麼做到外在和內在都幸福?

答:整體來說,我覺得要靠適當的教育,發展實際的方法,讓內心和平,還有剛剛說的慈悲心也是關鍵因素,才能獲得內在價值。最終在於要有溫暖的心、善良的心和慈悲愛心。人類是社會動物,所以快樂、幸福的社會和家庭奠基在溫暖的心,慈悲愛心是社群共同體的基礎。

如果有兩個人同在一個房間內,如果他們一直吵架,你能感受到他們是個共同體嗎?不會。同樣地,十個人都在同一房間內,如果彼此猜忌,那也不算好的共同體,他們不可能覺得彼此是共同體。所謂的共同體應該是說他們是朋友,有需要時可求助朋友,他會幫我,可以互相依賴,尋求協助。厭惡對方,是無法感到共同體的。負面情緒,如仇恨、憤怒,都會破壞這種共同體。

慈悲、尊重、兄弟姊妹之情才是共同體的基礎,也就是說人是群體動物,我們的生命依靠這種共同體而活。

問:現在是個衰退的時代,資源、經濟、環境都在走下坡,人們怎麼創造內在價值?如何跟自己對話?

答:舉個例子,人可以住在大城市高樓大廈裡,房子裡面有電視、家具等,非常舒服方便,只要不斷電(笑;因為印度電力不足,訪談中,才剛斷過電),就非常舒適,不是嗎?人享受這些,可是天性使然,他還會想要有些花、有些綠色植物,我們是人,我們喜歡綠色植物,就算是假的花也可,真花更好。我們有時也會走出去,到庭院去看樹、聽鳥聲,這樣才能感到舒適。

拿一對領雙薪、都有工作的中年夫婦來說,他們經濟獨立,年長的父母托給機構照護,孩子交給學校管教,他們好像無牽無掛、獨立了,乍看之下他們似乎脫離人類本性(不再像一般人一樣相互依存)。所以,對某些生活方式來說,慈悲心和社群共同體似乎不重要了,他們獨立自主,只要每天工作,領薪水,每天重複例行公事,慈悲心好像就不重要了,社群共同體也不重要了,只要有錢、身體健康,一些人生希望、信仰就建築在膚淺的物質上面。可是我們還是人,就像我剛剛說的,就算享受所有物質條件,但他還是個人,他內心還是會想要接觸更多植物、鳥兒、大自然。現代人生活可能疏離了大自然,可是終究我們還是人類,基本價值還是在的,不能忽視。

問:現在台灣很多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失去了信心,你可以給年輕人什麼建議?

答:我們也是呀,不確定性,不確定的未來,(一直笑)我們的老闆在北京呀,我們的未來不是我們能掌握的,某種程度在他們手上呀,台灣和我們也是兄弟姐妹呀,我們的未來要看他們呀。(笑)

■ 上回我拜訪台灣,到現在已七年了

問:要怎麼面對這個挑戰?怎麼鼓勵年輕人有信心?

答:我覺得你們之間要團結(unity),要努力工作,要有決心。你們台灣有民主和法治,這些都是普世皆準的價值,事實上,中國還沒有這些,你們已經有了。此外,台灣的基本經濟結構和教育也都不錯,你們台灣還有傳統文化,不管你稱那是台灣文化或是中國文化,中國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破壞了固有文化,可是台灣還保有真正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你們真正代表五千年的文明,想想這點,你們應該有理由感到驕傲,要有決心。

我們西藏也有幾千年的文化,世界各地承認西藏深遠的文化遺產和佛教傳統,還有藏醫都是我們驕傲的來源。雖然我們是難民,沒有國家,可是我們這裡行政架構是很民主的,我們很驕傲。槍桿的力量只是暫時的,真正的價值會長存。所以團結非常重要。

上回我拜訪台灣,到現在已七年了,我很遺憾,本來我想要每兩年就去台灣一次,那裡有很多朋友,因為我們面對相同的情境,我對台灣有著兄弟般的情誼。我一直很讚賞中國的文明,還有台灣有很多佛教徒,上次二○○一年拜訪台灣之後,我對你們的政府、經濟、教育、維護傳統和古老佛教文化,印象深刻,還包括比丘尼的崇高的地位。

可是第二次拜訪之後,二○○二年我們開始跟中國政府直接接觸,中國就很反對、很不高興我造訪台灣。我覺得很遺憾,無法去台灣,我仍希望有天我能再次去台灣。所以自從那次以後,我站在外面,有距離地看台灣,我會看報紙,雖然你們充分運用言論自由,這是民主健全的一面,很好。但那些爭論、批評,應針對民主原則,一切應為追求共同利益,可是現在,在台灣,共同利益變為次要,政黨利益反而變成最重要,我覺得那不健康,這是我的看法。

問:能跟台灣大眾說些什麼嗎?

答: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內部團結非常非常重要,還有經濟發展也很重要,再來更廣泛地與外界聯繫也很重要,還有和中國密切地聯繫也很重要。

我想除了政府,民間包括商人、學者、學生都應該去中國交流。同樣地,中國那邊也是要到台灣交流,讓他們看看現實狀況是什麼。未來,政治解決方式完全要看台灣的人,但是,一定要透過對話,不能用武力。

達賴喇嘛對當代領導人的五個期待

在達賴喇嘛的眼中,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不管是企業界的,還是政府的,都應該保有寰宇的責任感,實踐悲天憫人的領導風格(Compassionate Leadership)。以下是他對當代領導人的期待與叮嚀:

一、克服貧富差距:我到世界各地旅行,發現有些地方非常奢侈浪費,有些地方卻非常淒苦貧困,我認為這是非常不道德、不公平的。像印度這些國家,大多數人仍然不能克服自己的貧窮,生態對他們來講是什麼意思?當他們的生存是依賴所收集到的木材,你如何告訴他們不要在郊區砍伐森林?你如何跟無家可歸和貧困的人討論衛生問題?

全世界富人愈來愈多,但同時窮人還是無法翻身,甚至變得更窮困。這不公平的現象,不但道德上錯誤,更是動盪的來源。我們必須解決國際間和各國內部的貧富差距問題。

二、發展與環境相互依存的永續經濟:永續發展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相互依存,這是大自然運行最根本的法則,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影響到各種生命體,如果沒有適當的互動,所有的陽光、空氣、海洋,我們所能觀察到的,都將毀壞、衰敗。

地球的生命就是我們的生命,她的將來就是我們的將來,她就像我們的母親,我們就像小孩子一樣地依賴她。而現在,母親的本性告訴我們要合作,面對像溫室效應的全球問題,個別組織和單一國家是無助的,除非我們都團結合作,否則找不到其他的解決方法。如果不合作,資源的爭奪戰,會嚴重威脅永續和平的發展,我們要重視纖弱的生命母體,容她自然再生。

三、履行普世皆準的人權原則:今天世界很多問題,不管是經濟、政治或是社會面,都源自於不平等和不公義。聯合國只定義什麼是人權還不夠,還必須落實人權宣言,我肯定聯合國的人權宣言,但是權利還需要有責任感的行動力。
亞洲加入自由經濟體的國家已經在討論,因為社會和經濟發展不同,西方的人權標準無法在亞洲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落實,我卻不贊同這說法,我相信大部份的亞洲人也不會支持這論調。天性使然,人類會去追求自由、平等和尊嚴,舉世皆然的人權原則應該是最重要的。

我強調自由市場經濟要能承擔責任。領導人要履行負責任的義務,我不認為經濟發展的需求會與尊重人權的需求相衝突。

四、欣賞多元的優勢:當國家界限逐漸消失的時候,我的文化或我的制度,基本上不再是藉口了,每個國家都變成多元文化,擁抱多種傳統精神。多元化文化和宗教能增強社區的生命力,避免衝突發生。多元化最重要的原理是,所有人類都結合成為同一家人。我們應該在所有宗教傳統裡建立並開發多元性的教義。如果我們這些宗教領袖以真誠的態度多元化地耕耘,事情就會變得愈來愈簡單。

西藏人讚賞自己的文化,而這些教義源自於印度,不是西藏。這證明來自異地的新文化所能產生的價值,真心欣賞不同觀念的能力是非常正面的:因為它能豐富心靈。甘地曾經很風趣地說,「我不希望我家的四周牆壁圍繞,窗戶緊閉,我但願各地的文化風采恣意吹入我家,但我不要任何文化吹亂我的步伐。」

五、倡導寰宇責任感:大部份的人對於他人的興趣只限於自己的家人、朋友或是其他對我們有益的人,這還不夠,我們必須關懷每個人的福利。現今,世界某個角落的事件最後都會影響到整個地球,所以我們處理每一個在地的問題,從一開始就要有全球的關懷。

我相信,要迎接這個時代的挑戰,人類必須發揮更大的寰宇責任感。寰宇責任是人類生存的真正關鍵,是合理運用自然資源、關心未來世代以及世界和平的最好基礎。

政府不但有責任確保自己人民的幸福,也必須有效地跟其他國家合作。領導階層能否體認到這寰宇責任感的重要性,會是世界問題能不能解決的關鍵。

(摘自二○○三年出版的《達賴新經》、二○○七年美國國會金質獎達賴演講稿,及其他相關談話)

台長: 台北光點

台灣加油
台灣人民自己的選擇
台灣人民自己要負責
老天爺替台灣人哭泣
2008-03-23 09:15:41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