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30 13:15:35| 人氣1,1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社會心理要健康的原因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文‧黃亞琪

著名的詩人哲學家紀伯倫曾說:「同一朵玫瑰,樂觀主義者只看見花朵,悲觀主義者卻只看見刺。」對照當前台灣,許多人卻將自己手中的都看成美麗花朵,卻將別人手中的都看成刺。

尤其近年來,在媒體報憂不報喜與朝野相互批評謾罵的慣性下,我國民間似乎瀰漫低迷氣氛;國民得之不易的民主自由、文化蓬勃、社會和諧等,無一不在國內媒體哈哈鏡的檢視下,遭到貶抑、扭曲。

然而,隱藏在悲觀氣氛中的台灣「實相」究竟如何?是已失去正向行動力?抑或仍在持續邁進中?值得一探。

「你們一定會喜愛這裡人民的友善,這個島國是具體而微的中國,有各地美食和各種文化,客家的、廣東的、四川的、漢、滿。」這是「國家地理旅遊雜誌」2007年11月號封面主題「世界最佳島嶼」,其中一篇〈台灣雙人行〉編輯傑恩.魏斯在拜訪台灣前,在此工作的朋友給她的行前鼓舞。當她踏上台灣土地,遍訪13個原住民族群、登上世界第一高的台北101後,再次驗證友人所言不虛。最後她以12頁篇幅,圖文並茂介紹台灣的人文、風俗、地理,她得到:「台灣,是亞洲最佳旅遊島嶼」的結論。

■ 潘朵拉的盒子

外人的驚豔眼光或許來自一時的新鮮,那旅居海外的返鄉人感觀,又是如何呢?

10月13日,溫煦的陽光透射在新竹內灣郊區、黃天人牧師自行搭建的綠建築民宿客廳木製地板上。來此作客,今年63歲,在美國科技大廠甲骨文擔任要職三十多年的郭先生,道出自己選擇回台定居兩年多的心聲:「台灣,雖然僅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萬分之2.5,卻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孕育出令人豔羨的、佔了全球百分之2.5的物種。這麼豐美的土地,是上天的恩典,也時時召喚著我回來。」

「福爾摩沙」依然風姿綽約,但不知從何時起,美麗島嶼內部的上空開始飄浮起越來越多超乎理性、對立的偏見,從國會殿堂到市井街頭,嗆聲不斷,似乎人人都有說不完的牢騷,吐不完的苦水。潘朵拉的盒子一開不可收拾,電視上各種負面消息正侵蝕著我們美麗的家園,以及得之不易的民主自由,哀音傳送著台灣黯淡未來,彷彿這個猶令國際讚嘆的繁榮島嶼,即將在全球競爭的浪濤中沈沒。

此刻,徬徨在十字路口的台灣國民,彷彿置身於悲觀氛圍而無力掙脫,在媒體與報章雜誌的宣染下,整個國家竟無從獨立思考──「自我實現的預言」──越悲觀就越沒有自信心,越容易在眾聲喧嘩中喪失方向感,失去正向行動力,反過頭來又加重了情況的悲慘程度。然而,台灣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要怎樣才能撥開悲觀迷霧,重新展現那其實無所不在的正向力?

■ 迷思探源1:民主眾聲喧嘩?

以人民選舉和政黨制衡為基礎的民主制度,向來標舉著自由與多元;然而,政黨輪替可以造成良性競爭,但也可能成為一種制度陷阱。

就現況觀察,台灣雖是個有131個政黨的多黨政治國家,基本上卻分割為涇渭分明的藍、綠兩大陣營。在國會中,執政黨最主要的監督制衡者,就是未來爭奪執政權的主要對手。在權力之前,雙方都容易出現意氣之爭,爭功諉過、為反對而反對,最後「陷入『離心式兩黨競爭』的僵局,」這是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陳朝建,在其部落格中的觀察與提醒。

「離心式兩黨競爭」在共和黨、民主黨僵持不下的美國也不陌生,但台灣連年選舉,卻使得問題更形惡化。

以近3年為例,2004年3月的總統大選及選舉前夕的槍擊案爭議延燒經年;2005年底又舉辦牽動藍綠政治版圖的縣市長三合一選舉;緊接著2006年年中有基層選舉、年底則是指標意味極強的北高市長改選。在景氣、失業與一波波造勢動員的狂熱場合中,謾罵式選舉語言與統獨之爭,在在激化了群眾對立。

展望2008年,年初的立委選舉將首度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席次也將減半。在僧多粥少且每一個選區只能容得下一人出線的情況下,不僅政黨惡鬥加劇,同一政黨內的黨同伐異同樣毫不留情,一場不折不扣的「割喉戰」已經展開。緊接著是3月總統大選的政權保衛戰,兩黨對決氣氛勢將「駭」到最高點,更加重了不確定的悲觀氛圍。

■ 公共政策的「父子騎驢」

「台灣今天的病源就是對立,嚴重的對立造成只問陣營、只問顏色、只問立場、只問選邊,卻少有人認真思索究竟什麼才是對國家長遠發展真正有利的。」中華民國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發言人潘莉華形容,台灣政壇彷彿有兩個大坑,裡頭各自住著只知彼此瞪眼仇視,卻不願跨出腳步溝通的人。而民主若少了溝通和互信,不能協調各方利益,做出妥協並達成共識,剩下的不過就是眾聲喧嘩的空殼子罷了。

無解的政治僵局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後遺症,那就是呈現「父子騎驢」窘狀的公共政策。

以物價上漲為例,包括油價在內,「這波物價波動是新興工業大國崛起,引發國際大宗原物料上揚所帶動的,」國立政大經濟系教授黃仁德指出,媒體的推波助瀾,其實是造成民眾預漲心理的元兇。

另一方面,根據台經院最新預測,台灣2007、2008兩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分別只有1.6%與1.9%,在財經首長的控制下遠遠低於其他國家,通膨壓力屬非常輕微。然而,這些經濟學上的專業考量,卻在政治口水的情緒化挑動下,被模糊了焦點,以致一個周延而妥善的物價政策始終難以成形。

■ 迷思探源2:媒體角色失衡

媒體角色失衡,是另一大悲觀迷思的來源。

有人說:「你吃進什麼食物,就長成什麼身體。」同樣的,我們被餵養什麼資訊,最後就形塑出什麼樣的價值判斷。而媒體本應是社會溝通的媒介,但現在台灣各媒體卻政治色彩分明、各擁立場,反到成了社會阻隔的幫兇。

「台灣的新聞台高達14台,24小時播放,但內容卻侷限在小小島內,各台大同小異,還不斷地重覆播放。東南亞、中東、歐洲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一無所悉,可是,連勝文太太蔡依珊懷孕了、趙建銘一家大小參加入聯遊行,或是內閣閣員偶爾的一句失言或不雅鏡頭,我們卻要被迫看上十幾二十遍,」「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忿忿不平地說,「我們每天只能被一堆無意義的新聞『強暴』!」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管中祥也指出,因為媒體的片段化與瑣碎化,台灣民眾已越來越目光如豆、越來越無法透過新聞來探索事件真相。而且在媒體哈哈鏡的放大扭曲下,政治人物做了什麼事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在鏡頭前發表的談話和擺出的「形象」,稍一不慎,媒體就以抓到小辮子、見獵心喜的心態大肆批判,以致台灣政壇人物似乎各個形象蕩然,讓民眾更增添了「沒有人值得信賴」的錯覺和失落感。

■ 幸福的認知分裂

更糟糕的是,媒體還製造了許多謬誤新聞,或是把爆料未查證的街頭消息當政治要聞,並用聳動的標題誤導民眾。

管中祥以2006年冬天喧騰一時的「瀝青鴨事件」為例。當初TVBS未經查證,即指控中南部的鴨農長期以瀝青除毛,造成消費者人心惶惶,鴨農含冤莫白。事後證實所謂的瀝青其實是合法的「脂松香」,但損失已難以挽回。像這樣的事件不斷重演,民眾的消費信心和台灣農產品的商譽,也一次次遭受嚴重打擊。

「名嘴」現象也是一絕。每天晚餐過後,台灣幾家主要新聞台就被政論節目佔據。固定的幾位名嘴,大放厥詞。「常看見台北記者滔滔不絕地評論高雄選情,完全不以自己的外行為恥,」管中祥幽默地說。

電子媒體擅長「小事化大」,真正的大事卻無力深入探討。往往在激憤地陳述民生危機、批評主政者無法體恤百姓痛苦後,緊接著卻是某家知名百貨公司周年慶的消息。鏡頭前出現的,是民眾大排長龍、瘋狂搶購特價名牌的畫面。究竟,現今台灣有多少比重的人已「活不下去了」?又有多少比重是「購買力驚人」?媒體無法提供完整深入的分析,使得民眾更加迷惑不安。

根據11月初國立中央大學發表的台灣民眾幸福感調查,高達77.8%的民眾,對個人生活感到幸福;但對台灣整體生活感到幸福的只有43%,略高於不滿意的40.5%。這項在4月間進行的調查,或許因當時物價尚未颳起漲風而略顯樂觀,但也點出許多民眾在「自己生活得不錯」和「印象中台灣很糟糕」的兩極間擺盪,以致出現這種認知落差。


【2007/12 台灣光華雜誌】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