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9 22:24:59| 人氣1,6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商場強人 性格決定格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經濟日報╱李小芬

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受惠於外資,華東地區成長快速,但自2004年以來,逐漸有往華中傾斜的趨勢。然而,華中地區自古以來是魚米之鄉,人才濟濟,為何發展反而較慢?而今,外資引進了,又該如何急起直追?

國立中山大學EMBA學員日前與200位來自中國河南鄭州、湖北武漢和浙江杭州的多所大學EMBA學員和教授舉行高峰論壇,探討華中豫商、鄂商、華東浙商以及台商的競爭力差異。

台商風塵僕僕在世界各角落投資,舉世聞名;古中國的晉商、徽商和近代的溫商都是商場強人,皆有商幫之名,也名震遐邇。參加論壇的企業經理人學員,和學者交流後,所做的結論是,因為文化、商人性格、制度、機會各方面條件的落差,導致豫、鄂商還未形成氣候,中國浙江的溫商和我國台商倒有類似之處,主要因外在環境不利,很早就接觸西方文化,於是溫州商人一有機會便往外走,往前衝。

■ 湖北碼頭文化 過客心態不善守成

湖北是魚米之鄉,武漢新陽光地產公司總經理柯翔說,湖北人餓不著,人才資源豐富,但有個特殊的碼頭文化,只想做將不想做帥,所以到今天沒能成為一個商幫,辜負了「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句俗話,湖北人本應是厲害的商場角色。

武漢和康工程機械公司總經理張文舉,進一步闡釋湖北的碼頭文化。湖北人深受楚文化的影響,重商、富創業精神、吃苦耐勞,只是不善守成,楚人普遍有過客心態,習於追求短暫勝利,對財富追求的動力不足,國有企業仍占多數,民營資本少,又欠缺企業領導者,都是造成湖北商業落後的原因。

不過,中國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處長斯麗娟直率指出,湖北各方面條件都比浙江好,應該歸因於湖北省人民政府觀念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例如,武漢的東湖,比西湖大,卻沒有西湖開發得好,中國今年51長假,西湖免收門票,沒能賺小錢,卻賺了大錢,飯店和旅遊收入都比去年同期成長兩倍。

■ 河南人才外流 政府控制干預過多

相較於湖北不缺人,缺的是觀念和企圖心,河南卻是人才外流嚴重。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教授張晗是河南人,他指出,留住好人才,是河南發展的關鍵。他在家鄉就讀的中學,班上有四、五位同學考上北大和清大,但沒人回到河南工作。此外,豫商受到中國政府的控制和干預較多,河南省人民政府需要調整觀念,才有利於商業發展。

河南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最大的農業省,南陽浙汽車減震器公司總經理職建中指出,自古以來河南文化重仕途、輕工商,因此人才外流,而且多數外移到浙江。此話一出,與會者頗為認同,下了一個註解:「各地商人的性格決定了格局」。

■ 浙江觀念創新 勇於出外闖天下

浙江溫州商人何以擅於創業?溫州泰珠集團董事長林一中分析,溫州地理環境惡劣,靠農耕根本無法維生,所以宋朝就開始發展商業,目前浙江省人民政府挹注溫州的資金不到人民幣六億元,商業的成功主要靠人民的觀念創新,以及闖盪天下的勇氣,而且很多海外溫州人的資金還會回流。

■ 台灣島國經濟 著重創新 面臨人才問題

台灣人壽經理宋小麗認為,台灣是島國型經濟,在50年代整頓國民生計問題,觀念開通之後,我國經濟開始發展。解嚴以後,大步迎向國際,著重研發創新與產業服務升級,目前則面臨人才問題。

不過,在各地區發展上,外資都扮演了推手。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劉德明認為,各地的文化因素固然存在,但引進外資的制度和機會,應該是造成中國華東和華中發展落差的主因。他反問:「如果90年代的經濟特區不設在珠江三角洲,而改設在武漢流域,則今天鄂商與浙商會不會有那麼大的差異?」

他並舉數據說明,1978年之前與之後,中國經濟發展面貌完全不同,是市場經濟與共產制度差異的結果。在改革開放初期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前,中國經濟平均每年成長約5%,但鄧小平南巡之後,經濟成長加速約兩倍。劉德明表示,人還是一樣的人,文化還是一樣的文化,為什麼結果不一樣呢?「那就是制度與領導人的的差異因素在作用!」

■ 外資企業推手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至於華東發展最好,主要歸功於引進外資。浙江的外資企業,遠超過河南與湖北的總和,浙江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企也懂得利用資本市場籌資,這是浙商成氣候的重要關鍵。

相對的,湖北地區主要是國營企業,外資的引進相對落後,但隨著中國人民幣匯率升值、物價與工資上漲、沿海各區經營成本逐漸增加,中國經濟開發將由沿海往內陸發展,由外銷導向變為內需導向,由製造業主導,變成製造、服務業並進,因此華中有機會崛起,但要善用外資,並讓民營企業有賺錢的機會。

華中科大教授王宗軍補充說明,華中人不缺聰明才智,缺的是勤奮的精神。他表示,企業對中國政府總是抱怨不已,因為浙江並不是一開始就獲得政府的全力支持,是靠國內外企業家的共同努力獲得的。

武漢福星惠譽房地產公司副總經理譚勝兵指出,中國中央已經讓華中享有振興華東老工業的優惠政策,其中包括購買設備的增值稅發票可以抵稅。

杭州杭桂機電公司董事長陳永興建議善用社會資源,企業與高等學校結合勢在必行。另外,他發現武漢人才都集中在政府以及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必須向國有企業挖角。

來自台灣高雄的太睿國際開發副董事長耿翊順,認為華中要崛起,最重要的是要能吸引有能力、有技術、有資金的人進駐。高雄的國景綠化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吳文豪提到,他發現湖北的經濟政策比較不足,如果這方面能夠加強,應可吸引外商、浙商前來投資。(本文由國立中山大學EMBA班提供)

【2007/07/09 經濟日報】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1,6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全球產業展望 |
此分類下一篇:《新聞週刊》中國商人唯利是圖 產品品質低劣
此分類上一篇:蕭萬長不懂香港?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