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16 18:32:34| 人氣1,139|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政治狂熱:李濤介入政爭 以「新聞自由」為名 炒作新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李濤利用新聞自由炒作新聞的風格,頗受北京當局讚賞
* 陳宗逸


  立委邱毅利用李濤的《二一○○全民開講》節目,所爆料的「貴夫人集資向總統夫人吳淑珍購買SOGO禮券」一事,經由檢調連日來的調查,證實是一場烏龍。整起案件內情,係由李濤夫婦友人李慧芬所爆料,間接證實邱毅的消息來源,就是節目主持人李濤,經由李濤「設計劇本」,由邱毅擔綱「演出」。

  針對外界評擊,李濤本人發表聲明強調,「節目始終秉持媒體監督政府,追求真相天職,非針對特定政黨個人,也願意接受社會檢驗,但絕不接受政治人物扭曲、抹黑。」針對李濤的聲明,一位資深的前電子媒體新聞主管認為,傳播圈很早就在注意李濤炒作節目的一舉一動,「去年成功地用新聞操作為陷阱,讓新聞局處理TVBS外資案時碰一鼻子灰,還用民進黨內的派系歧見,讓自己成為揭弊英雄,但是最近半年二一○○節目煽動的『名嘴革命』風,甚至在立院檢察總長同意權時介入政爭,李濤的媒體光環,就已經在逐漸消失,這次爆料爆昏頭,竟然搞成這樣,媒體界現在會幫李濤說話的人,大概只剩下他節目中的那些『名嘴』而已」。資深媒體人認為,如果李濤還想用「新聞自由」來脫身,恐怕沒有人會同情。

  李濤的節目爆假料,介入政治鬥爭,甚至以新聞自由為藉口,幫政治勢力行奪權鬥爭之實,早已經逾越了他自己口中「媒體監督政府,追查真相」的專業領域。這也令人想到二○○四年十二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當家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新聞出錯,黯然請辭的往事。當年九月八日在CBS招牌新聞評論節目「六十分鐘」裡面,丹拉瑟引用四份據稱由已故的美國空中國民兵中隊長Jerry Killan所寫,時間橫跨一九七二年至七三年的備忘錄,暗指當時擔任國會議員的老布希,運用政治壓力壓迫軍方,把現任美國總統小布希的服役紀錄「弄好看一點」,並指小布希服役時體檢未達標準而遭停役。

  事後證實,這份備忘錄係由Bill Burkett造假,交給給CBS節目製作人,據說在節目播放之前,CBS內部已經有人質疑這份文件的一些假造痕跡,但是製作人與主持人丹拉瑟「見獵心喜」,在離總統大選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執意將這個足以影響選情的新聞公布於世,事後在美國閱聽眾、特別是來自網際網路「博客」(Bloggers)族群(經營個人新聞網站者)的強大質疑壓力,丹拉瑟和CBS電視台公開向美國社會認錯致歉,丹拉瑟甚且提前退休,永遠退出主播台。

  除了丹拉瑟的案例之外,英國《每日鏡報》(Daily Mirror)也曾經在二○○四年五月一日,刊登英軍虐待伊拉克囚犯的頭版照片,引起世界震撼,後經查證照片也是偽造,《每日鏡報》後來也在英國閱聽大眾壓力之下,在頭版標題寫上「抱歉,我們被騙了!」挽救新聞公信力。

  對照英美主流媒體面對報導錯誤,必須立刻致歉來挽救聲譽,台灣媒體爆料風氣當紅,主流媒體在競爭激烈以及政治企圖心的雙重誘因之下,運用不負責任、「打了就跑」的烏賊戰術,已經成為世界奇觀。李濤以節目「統包」爆料秀,某該節目名嘴甚至對外吹噓,節目有「爆料設計小組」,每天進行「任務分工」,這種操作媒體態度,已經遠遠逾越了「新聞自由」的分界,也更快速讓台灣媒體「弱智化」。

台長: 台北光點

冷眼
李濤信譽破產不足惜, 倒是馬英九有沒有勇氣說:「抱歉,我被騙了!」?
2006-06-17 02:24:23
版主回應
有最好...
2006-06-17 13:25:27
路人
首段說貴夫人集資向總統夫人吳淑珍購買SOGO禮券是烏龍?
是嗎?不是都還在偵辦中。
2007-01-06 00:54:41
版主回應
三審定讞了沒?
2007-01-06 12:57:46
冷眼
馬英九特支費被偵辦是不是烏龍?
2007-01-06 01:56:43
版主回應
問一下樓上那個習慣未審先判的意見囉!
2007-01-06 12:58:59
路人他媽
造假終是假
2007-01-06 18:57:51
版主回應
不,「眾口鑠金」,「積非成是」,「三人成虎」,「曾參殺人」。
2007-01-06 22:27:13
路人
哈,我用的是「偵辦中」的字眼噎!
所以我有說犯罪還是沒罪嗎?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既論其公平性,那就先讓心中平衡
平衡的道理是簡單卻難懂
只因為你我的心中都存有一道缺陷的裂痕
2007-01-06 22:05:15
版主回應
請指教
2007-01-06 22:21:03
路人他爸
真懂平衡之道,就不會輕易說「你我的心中都存有一道缺陷的裂痕」!

Don
2007-01-11 08:56:24
台北光點
所以叫胡扯。
2007-01-12 11:35:13
TOP
詳全文